《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大黄瓜(黄色者,去瓤)一个,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胡黄连、柴胡、鳖甲(醋炙黄)、芦荟、青皮、黄柏各等分。除黄瓜外为末,将黄瓜割开顶,填入药末至满,盖口敷定,慢火煨熟,面糊为
小儿肺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凶猛,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其病机为气分热炽,灼肺伤津,进而热入营血,扰及心神。若正不胜邪,则现阳气衰竭等症。气分热炽者,宜平喘
证名。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万病回春·伤寒总论》:“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
【介绍】:太平天国将领兼医生。广西人,通医理,兼长于祝由。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被封为内军师,并弃祝由法而专尚药饵治病法。1852年升任内医监军,1853年升前一军内医,同年封恩赏丞相。后领兵征伐于皖赣
病名。即暑泻。《不居集》卷二十一:“暑泄,夏月暴注水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烦渴,尿赤,自汗面垢,暴泻如水。宜茹令汤、桂苓甘露饮。”详暑泻条。
【生卒】:1667~1710【介绍】:清法医学家。字朴斋。盛京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曾任湖南提刑。参与校订宋慈《洗冤录》及陈芳生《洗冤集说》等。辑有《洗冤汇编》(1710年),阐述大清律例规定之检验制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出《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小儿齁喘而痰邪壅盛者,多因痰邪内伏,复感风寒之邪,壅滞于肺所致。症见胸满气促,痰多食少。无表寒者,宜豁痰降气,用枳实汤;兼表寒者宜解表化饮,用小青龙汤。
①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使五脏的精气得以畅行,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②《灵枢经》篇名。古以营气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度,
病名。因恣食酸味,致使牙齿酸痛感者,谓之齿齼。《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齼多由食酸之故。”治宜取核桃肉细嚼。本病类今之牙本质过敏。即牙齼。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