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病

脾病

指脾脏的各种病证。脾司运化,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为气上生化之源开窍于口。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饮食劳倦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至若本经为病,不外湿淫热郁两端,湿由水气,病则壅,壅则伤气气虚而不运,必腹胀,胃痛,肠鸣飧泄,身重,食不化。热由火气,病则不濡,不濡则伤血血枯而燥,必胃气厚,善肌,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脚下痛,口干,舌本强,食即吐,食不下,烦心,水闭,黄疸,脾约,皆脾经病也。治之者,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参见脾病各条。

猜你喜欢

  • 肝气不足

    指肝之精气不足,亦称肝气虚。《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治宜滋养肝肾。

  • 青蛇仔

    见《岭南草药志》。为狗肝莱之别名,详该条。

  • 内伤噎隔

    病证名。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症因脉治》卷二:“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

  • 狗脚刺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 小水杨梅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

  • 真中风

    病名。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简称真中。系指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症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治疗

  • 倒垂帘

    证名。指黑睛上翳膜,自下方向上伸展的证候(佚名《抄本眼科》)。参见赤膜上冲条。

  • 大脱血

    证名。出《素问·腹中论》。指大量失血之症。常伴见面白肢冷,汗出气喘,脉沉微欲绝等。《类证治裁》:“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治疗急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如大失血后,面色不华,神疲

  • 阴门不闭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 翰林医愈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