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调理安定脾胃气机的治法。分和胃、调和肝胃等法。详各条。
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常伴见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
见《医学集成》。为黄芪之处方名,详该条。
【介绍】:见孙一奎条。
和法之一。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用小柴胡汤。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即绦虫。由于误食未熟而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则被传染本病。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窃取养料,大便时可排出白色的绦虫孕节,故名。《古今医统·虫候有九》:“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繁生,长至四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痈疽论》一卷,已佚。
指上眼睑。见目弦条。
气血虚的络脉。《素问·调经论》:“不足则视其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