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虚胁痛

肝虚胁痛

证名。指肝气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胁痛。《医学入门·胁痛》:“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耳目喷,善恐如人将捕,五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麻黄青木香青皮。”《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滑氏补肝散。”《医钞类编·胁痛门》:“肝气不足两胁下痛,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补肝汤。”《嵩崖尊生书》卷七:“肝虚胸痛引胁背,宜补肾六味丸牛膝首乌。”参见胁痛条。

猜你喜欢

  • 藏府标本药式补正

    见藏府标本药式条。

  • 土玄参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 解剖

    指用器械剖割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有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

  • 内疳疮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指生于上腭部之疳疮。症见上腭焮肿,状似莲蓬,渐大而下垂,饮食及牙关开阖不利;或身发寒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由火毒炽热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可用五味消毒饮、仙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温热药治寒证,寒象不解而更甚,这不是属于外寒之证,而是真阳(肾阳)不足的虚寒;应温补肾阳,则寒象自除。参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条。

  • 银星独见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症见黑睛生星点状白翳,分布疏散,既不扩大,又不相连。《证治准绳·杂病》:“大凡见珠上有星一、二颗,散而各自生,过一、二日看之不大者方

  • 冻风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冻疮。详该条。

  • 医学五则

    丛书名。清·廖云溪辑。共5种医书。刊于1844年。本书博采历代医书增删而成,便于初学者习诵。包括《医门初步》,系胡公谈《医方捷径珍珠囊》的摘要;《药性简要》,是将《本草备要》注释药性部分编成歌括;《汤

  • 多吉帕兰木

    【介绍】:明代藏医学家。著有《后续医典释解心明海》。

  • 叶后珠

    见《四川中药志》。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