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兑发

    兑,通锐。即锐发。《人镜经》:“耳前发脚为兑发。”详锐发条。

  • 眼癣

    病证名。多由脾经湿热,复受风邪,风与湿热相搏而发。症见眼眶红赤,痒痛难忍,历久不愈。治宜内服清热祛风,除湿止痒之剂,外予棉裹散薰洗,或用郁金、胆矾、月石、炉甘石研细末,用鸡蛋黄熬油调敷。参见眼弦赤烂条

  • 齿牙

    出《神灸经纶》。即颊车。见该条。

  • 戈存桔

    【介绍】:见戈维城条。

  • 开郁舒经汤

    《万病回春》卷四方。紫苏、陈皮、香附、乌药、川芎、苍术(米泔制)、羌活、天南星(姜汁制)、半夏、当归各八分,桂枝、甘草各四分。为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服。治妇人情志抑郁,气滞经络,手足

  • 解烦法

    神奇外治法之一。见《幼幼集成》卷三。用水粉一两,以蛋清调匀,略稀,涂患儿胃口及两手掌心,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纱布扎之。用于小儿实热之证。

  • 时方歌括

    方书名。2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选方切于实用。建

  • 承岁

    运气术语。年支与岁气同气相承,故名。《素问·天元纪大论》:“承岁为岁直。”张景岳注:“丁卯之岁,木承木也;戊午之岁,火承火也,……此以年支与岁,同气相承,故曰岁直,即岁会也。然不分阳年阴年,但取四正之

  • 泉门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绝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门十壮,三报之。穴在横骨当阴上际。”即位于女性耻骨联合下缘,阴唇前联合上缘处。

  • 精血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的统称。血本源于先天之精,而生成于后天饮食水谷;精的形成,亦靠后天饮食所化生,有“精血同源”之说,精血的盈亏决定人体的健康与否。由于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如精血不足,一般治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