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粉刺

粉刺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痤疮。为皮脂腺过度分泌所致皮肤慢性炎症。因其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又名酒刺肺风粉刺。多由肺胃蕴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或过食膏粱厚味肠胃湿热,日久挟痰,凝滞肌肤所致。多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等处,起皮疹如粟,或见黑头,甚则色赤肿痛,挤破出白粉汁。自觉搔痒,常因搔抓感染形成脓疱,有的伴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内治肺经风热者服枇杷清肺饮;肠胃湿热者服茵陈蒿汤脾失健运者服参苓白术散。外用痤疮洗剂或颠倒散凉水调搽。有脓肿、囊肿者,用三棱针刺破引流。

猜你喜欢

  • 胎前大便不通

    病证名。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胎前大便不通乃大肠火炎,胎气闭,不可用芒硝击胎,只用大黄、枳壳自通。”即妊娠大便不通。详该条。

  • 背偻

    证名。又称背伛偻、大偻。指曲背俯身、脊椎突出。《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

  • 阳虚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

  • 封金匮

    自我按摩方法名。入睡前用左、右两手交替搓摩脐部,再以两手搓摩胁肋,摇摆身躯。用治梦遗滑精。明·高濂《遵生八笺》:“欲动则火炽,火炽则神疲,神疲则精滑,而梦失也。寤寐时,调息神思。以左手搓脐二七,右手亦

  • 猪辽参

    见《天宝本草》。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 川五味子

    见《四川中药志》。即南五味子,详该条。

  • 平人

    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

  • 喘喝

    证名。指气喘时见吼呵声音。虚喘实喘均可见此。《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

  • 妊娠环跳穴痛

    病证名。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上卷:“妊娠环跳穴痛,属肾虚,宜六味地黄汤加杜、续或千金保孕丸。”

  • 厥逆头痛

    病名。指寒厥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又称脑逆头痛。症见头痛连及齿痛,四肢厥冷,面青呕吐。治宜温中散寒,用羌活附子汤、白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