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伤寒六书条。
病证名。又名寒泄。见《证治要诀》卷八。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
《外台秘要》卷八方。又名外台茯苓饮、茯苓饮。茯苓、白术各三两,人参、炙枳实各二两,生姜四两,陈皮一两半。水煎去渣,分三次服。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水吐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①系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入,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炙煿膏粱醇酒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
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遗毒。见该条。
见医学初阶条。
【介绍】:见俞应泰条。
【介绍】:元代医家。上高(今江西上高)人。世代以医闻名,著有《医学绳墨》一书,已佚。
即转豆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