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
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阳盛阴虚失血。口鼻出血,皆系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益阳,则血自归经也。”阳盛阴虚失血除见口鼻出血外,还可见吐血、呕血、大便下血及不规则的阴道出血。
骨名。即肩胛骨。详该条。
脏腑惊证之一,详该条。
五善之一。口和不渴,小便清长者为肾善(见《外科正宗》)。
见《古今医统》。指月经。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经漏。详该条。
《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当归、炒干姜、人参、白芍药各一钱,生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水煎服。治温病下后,反痞满者。
即至宝锭,见该条。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