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灵苑方

灵苑方

方书。20卷。宋·沈括撰。约成书于1048~1077年。收集内、外、伤、妇产、儿、五官各科验方,并论述鹿、胡麻鸡舌香等药功用。其中不少验方系当时疗效较高之新方,如至宝丹之治卒中昏厥,竹龙散之治消渴猪蹄汤之治妇女产后乳汁不足,均属较早记载。藿香鸡冠花铜绿等药,为本书首载。在宋、元两代影响较大,如《史载之方》、《妇人大全良方》、《是斋百一选方》、《十便良方》、《幼幼新书》、《证类本草》、《医垒元戎》等均加引用。原书约在明末清初时亡佚。近年,北京医学院辑得82条,上海中医学院辑得78条,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黍米寸金丹

    《外科正宗》卷一方。又名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丹、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麝香五分,乳香、没药、雄黄、狗宝、轻粉、乌金石(即石炭)各一钱,蟾酥二钱,粉霜、黄蜡各三钱,硇砂二钱,鲤鱼胆(阴干)三个

  • 太阴痉

    病证名。指太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

  • 声散

    病名。《脉因证治》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即音嘶。详该条。

  • 土疡

    病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 耳脉

    经脉别名。即手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煇朜朜,嗌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

  • 六腑所合

    指六腑配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 睛动

    病证名。又名目睛瞤动。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四物汤以益其血,加柴胡、山栀以清其肝,使阴血内荣则虚风自熄。若因肝经血燥而致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

  • 肾虚胸胁痛

    证名。见《金匮翼·胁痛统论》。多由房劳伤肾,气虚血涩所致。《不居集·胁痛》:“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治宜补肾、培益气血。如大补元煎、小

  • 帝中樱桃风

    病名。《喉科心法》:“初起小舌尖渐肿逐粗,形如樱桃,红或紫,疼痛腐烂。由多食厚味,燔灼之毒,酒醴蕴热,聚于胃经而成。”治宜清热解毒。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悬旗风、帝钟风等条。

  • 醒心散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十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茯神、远志、石菖蒲、生地黄各等分。水煎服。治心经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