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滋阴熄风

猜你喜欢

  • 折伤吐血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内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气虚不摄

    ①泛指脏气虚统摄失职,可见自汗、遗精、泄泻、遗尿、崩漏、便血等证。治宜固涩,并补其脏气。②气为血帅,指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治宜补脾益气摄血。

  • 孟夏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详手阳明经筋病条。

  • 补注温疫论

    见温疫论条。

  • 拔伸牵引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主要是用手或器械在患者一定部位进行拔拉牵引,以利于骨折和脱臼的整复。有克服肌肉拉力,矫正骨折重迭移位,恢复肢体长度的作用,为正骨的基本手法之一。

  • 内至阴

    经外奇穴名。见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清燥解郁汤

    《医醇賸义》卷二方。人参、半夏、陈皮各一钱,丹参三钱,茯神、柏子仁、当归、郁金各二钱,沉香四分(人乳磨冲)。水煎服。治心受燥凉,心烦而膈上喘满。

  • 妊娠胁痛

    病证名。见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亦名胎前胁痛。多因痰浊瘀阻,或恼怒伤肝,气郁不舒所致。痰浊瘀阻者,痰涎壅盛,胸胁疼痛,治宜祛痰理气,方用二陈汤加减;恼怒伤肝者,烦闷易怒,两胁疼痛,治宜舒肝解郁,

  • 牛李根

    出《传信适用方》。为鼠李根之别名,详该条。

  • 目眶岁久赤烂

    病证名。出《兰室秘藏》卷上。又名烂眶眼、烂眶、连眶赤烂,俗呼赤瞎。多因脾胃湿热壅盛,日积月累而成。症见睑弦溃烂,红赤,痒痛流泪,经久不愈。外治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出血,内服泻湿热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