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郁热伏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泄泻而腹满的病症。参见泄泻条。
指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黄帝内经太素》杨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和刺血治病。
见《中国药用真菌》。为树舌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饮食厚味,恼怒忧思,酿热化火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胃火呕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
证名。出《素问·气穴论》。筋缩的别称。指筋脉挛急不舒。详筋缩条。
出《本草拾遗》。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即颧疔,详该条。
推拿手法。用力拍打治疗部位。与拍法相似但用力较重。《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若有脚患冷者,打热便休。”
病证名。积痛之一。脾胃虚冷,感受寒邪积滞于中而致的腹痛。症见形寒,面色白,腹痛不思饮食,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治宜温通镇痛,散寒去积。用温脾汤加减。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碎米柴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