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又名中客忤、中客、中人、少小客忤。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兼之风痰相搏,影响脾胃,以致运化受纳失调,引起呕泻、腹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①由肝胃肾三经之火毒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内服栀子清肝汤加减。外用硇砂散点
骨名。又名锁子骨、缺盆骨、骨。即锁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介绍】:清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铃医,曾挟技云游海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年老返故里,取生平所用之方授赵学敏,多为赵学敏《串雅》一书采纳。另录有《市语宗派神用运技》一卷,介绍走方医内
针刺补泻法之一。《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
病名。指哺乳妇女乳头的破裂。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症见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结黄痂。易继发乳痈。病程较长,常延续断乳后方能痊愈。治宜清肝
病证名。见何梦瑶《妇科精要》。指血为热迫,导致经血上壅为吐衄,下为血崩之症。如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以补为主;若去血少而热尚未减者,仍当清之。甚者三黄四物汤,轻者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生卒】: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初【介绍】:清代医家。字介石。江苏江宁人。长于儿科诸证,于1725年撰《幼科直言》一书(1726年刻行),其书简明不繁,采取直言无隐之意,并辑有儿科验方。
即胃津。详该条。
疮疹病因之一。出《斑疹萃英·疮疹标本》。亦名秽毒。凡疮疹乃五脏毒,其出归一证。肝水疱,肺脓疮,心斑,脾疹,惟肾不食秽毒,而无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