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阴理痨汤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过多,详该条。
亦称达邪透表。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
见《履岩本草》。即梧桐白皮,详该条。
《伤科秘方》方。红花2.4克,桃仁、乳香、没药、当归尾(酒洗)、穿山甲各3克,官桂、川芎、莪术、神曲各1.8克,柴胡0.9克,甘草1.5克,枳壳4.5克。水酒煎服。治外伤瘀血肿疼。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火喘、火炎上喘。详各该条。
①见《四川中药志》。为水八角之别名。②见《四川中药志》。为草血竭之别名。③见《分类草药性》。为红白二丸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证名。五脏水肿病之一。指脾阳虚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参见水肿、十水条。
见《滇南本草》。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24卷。清·徐彬撰于1671年。作者据《金匮要略》徐镕本的条文次序予以诠释,注文的特点浅显易晓,旨在发明原书蕴奥;注后或补以论述,故以“论注”为书名。书中发表个人见解较多,颇为后世医家所重。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