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银柴胡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调经专辑》。即居经。详该条。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白鲜皮,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恶阻。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该疔不计其数,形圆长如瓜形。治同疔疮。
①《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蜈蚣二枚,炒芫花根五分,踯躅花四分,干姜、川芎、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
病证名。属阴肿证候。陆成一《女界须知》:“肝脉络于阴器,肝旺生风,复由外风引动,则阴户发肿,可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煎汤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