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发热不甚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症。①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指阴虚血虚
【介绍】:清代医家。字云樵。神泉(今广东惠来南)人。汇集群书,辑成《保产金丹》一书,4卷,论述胎前产后摄养之法。
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逐渐布满舌面,病属严重。急用甘淡养胃之法救治。可见于温毒、湿温、伏暑等病。
①渴证之一。因饮酒过多所致。《证治要诀·拾遗门》:“酒渴者,干葛调五苓散。”参见渴条。②消渴病之一种。又名酣饮。《类证治裁·三消》:“有酒渴,由嗜酒积热烦渴,专嗜冷物,乌梅木瓜汤。”详酣饮条。
针刺手法。出《针灸问对》。亦称龙虎升腾。其法进针后先在浅(天)部左盘一圈,紧按至中(人)部,随即慢提至浅部,右盘一圈,如此反复九次,然后将针轻插至深(地)部,先右后左盘旋,各紧提慢按六次。最后据情使用
①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初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畸形。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宜手术治疗。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
【介绍】:见洪兆芳条。
病证名。出《医学入门》。即夜啼之由于胎惊所致者。其症每于睡梦中惊醒,猝然肢体一弹而尖嚎作啼。夹寒则多见于下半夜,曲腰伏卧,眼目上视,手足抽掣;夹热多见于上半夜,仰身汗出,面赤身热。夹寒者,益黄散;夹热
病名。指下痢滑脱不禁,甚者兼见脱肛。见《局方发挥》。有血虚、气虚之分。《医学入门》卷五:“滑痢,……血分,四物汤加参、术、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参见虚痢、虚滑痢、久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