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夜间啼哭,不得安静的痧胀。如视其腿弯、肘弯有青筋的,可用消毒三棱针于青筋上刺之,放出紫黑毒血;如其胸胀作痛的,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其啼可止(《痧胀玉衡》)。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胡枝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多骨疽,即附骨疽。见该条。
泛指素体虚、机能衰退的一些慢性病。病机上又称内有久寒。参痼冷条。
丛书名。6卷。清·王锡鑫等撰。刊于1847年。多为医学门径书。共六种:包括王氏所撰《医学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及清·黄为良撰《医学一统》。
参见痧痘集解条。
【介绍】:元代医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精通方脉,常施药助人。
出《医学正传》。即百日咳。详该条。
又名撮口。详该条。
指受惊吓所致的疾病。《张氏医通·神志门》:“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并宜温胆汤加熟枣仁,如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皆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