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惊

小儿惊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则掣缩成痫。”《幼科类萃》:“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惊邪入肝,则面目青,眼青窜视;惊邪入肾,则面黑恶叫,啮乳咬牙;惊邪入肺,则面白淡黄。”治法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主,但须究其受病之脏及病情之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

猜你喜欢

  • 十二支

    十二地支之简称。详该条。

  • 丝瓜筋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丝瓜络,详该条。

  • 建里

    经穴名,代号RN1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以及急慢性胃炎等。直

  • 吴砚丞

    【介绍】:见吴亦鼎条。

  • 消浊

    病证名。小儿消渴证之一。又名肾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清热。用

  • 保健推拿

    即保健按摩。见该条。保康大夫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较高者,官阶从三品。

  •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上看,提到肝血虚的一些病证,常和血虚、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 外治

    ①即外治法。详该条。②同外取。详该条。

  • 葈耳

    出《楚辞·王逸注》。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伤风嗽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感受风邪袭于肺卫而致的咳嗽。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