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6卷。清·俞天池撰。刊于1727年。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编成本书。卷1~2《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3《痘疹杂说》、《疹痘秘旨》;卷
见《中药志》。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道士,字崇献。西蜀江源人。知医,唐·元和间撰有《石药尔雅》、《梅崇献方》、《医门秘录》等书。已佚。
病名。指因气虚而致痰涌气急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鼾嗽,咳嗽气急,喉声如鼾者,大虚之症。宜独参汤。”本证可见于心源性哮喘、急性肺水肿等危症。参见短气嗽、气高、痰饮咳嗽条。
【介绍】:见马哈德哇条。
【介绍】:见黄竹斋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叶荻之别名,详该条。
针刺术语。指保持针刺得气状态,不使消失。《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病症名。①泛指皮肤、肌肉间有发热感觉。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少阳发热。一般以皮肤属太阳,肌肉属阳明,腠理属少阳。《伤寒贯珠集·少阳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
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心气上逆之所以出现噫气症状,《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