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著作。1卷。清·黄阳杰编。刊于1798年。此书列保胎、保产、产后、保婴四章。强调胎前宜清心节欲、动静相宜;临产当遵《达生编》之“六字真言”;产后须舒情畅志、调护静养。最后详述接生方法及新生儿护理。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体质强弱差异,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各详该条。
古通泻。①排泄。《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②针刺手法之一。与补相对。《素问·血气形志篇》:“然后写有余,补不足。”
古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水液内停见胸腹胀满者。参见痰饮、积饮条。
【生卒】:949~1005【介绍】:北宋医家。德州平原(今山东平原)人。父、兄均通医术,自化医术更精。历任翰林医学、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等职。撰《四时养颐录》(一名《调膳摄生图》),记述饮食疗法。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即陈皮厚朴汤,见该条。
【介绍】:见何梦瑶条。
出《针灸甲乙经》注。即大泻刺,见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