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即小飞扬草,详该条。
见《兰台轨范》卷七。即半夏汤第一方,见半夏汤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大驳骨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①指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
古代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法。《育婴秘诀》:“儿才生下即气绝,不啼哭,俗名闷脐生,即生也。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必以棉絮包裹,抱怀中,不可断脐带……以热水于脐带抹之,使暖气由脐入腹,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
即温肾。详该条。
见孙文垣医案条。
①人体部位名。指大腿前方肌肉。相当股直肌隆起部,因其形如兔伏,故名。《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髀关,抵伏兔。”②经穴名。代号:ST32。出《灵枢·经脉》。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
【介绍】:见孙文胤条。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碍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