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无比薯蓣丸,见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详该条。
见《临证指南医案》。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用本儿落下脐带,瓦上焙燥为末,入辰砂、黄连、甘草末各五分,和匀蜜拌,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候儿吞之。必须一日夜吞尽,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证治准绳》)。
出《杂病源流》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即悬雍垂。详该条。
见清·叶小峰《本草再新》。为莱菔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
【介绍】:见盛端明条。
病名。出《魏书·王慧龙传》。古名鼻赤,《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鼻齇、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
前囟的别称。出《奇效良方》。婴幼儿气血虚弱者,则囟门虚软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