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或因怒而引起上逆或横逆的病证。如上逆则见眩晕头痛,胸胁苦闷,面赤耳聋,甚则呕血;横逆则见腹胀、腹痛,嗳气吞酸,月经失调等。《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治以平
【生卒】: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介绍】:北宋医官。擅长外伤科。有军士面颊部中流矢,自颊贯耳,众医无法取出。文显用药敷于伤部,两夜箭出而愈。
【介绍】:见郑瀚条。
骨名。见《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又名脑盖骨、头颅盖、头盖骨、巅顶骨。即顶骨。左右各一,如瓦状列于颅盖两侧。李时珍:“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故有天灵盖诸名也。”
出《药性论》。为龙珠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麻毒炽盛,内陷营血而夹瘀斑的证候。清·马之骥《疹科纂要》:“麻疹不出,忽发红点者,名为夹斑。”由肺、胃同时受麻毒热蒸所致。症见恶寒,壮热,喷嚏流涕,腮红眼赤,咳嗽气急,继则全身既可见碍手的颗粒
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岩笋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夜啼由客忤所致者。其症患儿于忽受外界刺激之后,面色变易不定,气郁如怒,睡中惊惕作啼,口吐青白沫,反侧瘈疭,状如惊癎,但眼不上窜。治法见客忤条。
祛湿法之一。用芳香去湿的药物以宣化上焦湿邪的方法。如湿邪在表,用疏表化湿,如藿香正气散。湿温时疫,喉痛胸闷,用清热化湿法,如甘露消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