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三加
见《贵州民间药物》。即刺三甲,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即刺三甲,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黄花倒水莲之别名,详该条。
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八种整复治疗手法。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详各该条。
病证名。指传染性疾病而见头痛者。《症因脉治·外感头痛》:“头痛之症,初起不因内伤,忽尔头额作痛,沿门多病,大小传染,此外感岁运之气,所谓天行症也。”多因湿毒侵袭,搏于经络所致。症见头痛,身发寒热,头面
病名。又名顿咳,时行顿咳,天哮,疫咳,迫咳,俗称天哮呛、鹭鹚咳、鸡咳。是一种流传冬春季节的传染病,以五岁以下的小儿为多见。《医学正传》:“咳嗽俗名呛,连咳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痉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
书名。1卷。清代喉科专著。撰人未详,清·许梿校订。刊于1825年。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
出《名医别录》。为蜻蜓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百日咳。《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冷风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详百日咳条。
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出《摘元方》。为茄根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常伴见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