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炙散

内炙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地黄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炙甘草山药当归白术白芷各八两,藁本、炮姜、川芎黄芪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艾叶一团,水煎,食前空腹热服,或温酒调下。治妇人崩漏虚惫,腹胁痛,腰疼气逆呕吐;寒冷结聚,月经不调,块硬刺痛;肠鸣泻痢,气满坚胀;频产血衰,颜色青黄;或下血堕胎,头疼脑晕,体虚多汗恶露不净,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手足逆冷等症;并治男子虚冷气利,心腹疼痛。若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水泻,加肉豆蔻末;呕吐,加藿香、生姜;上热下冷,加荆芥

猜你喜欢

  • 严氏济生方

    见济生方条。

  • 尿石二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金钱草30克,石韦、萹蓄、车前子(包煎)各15克,瞿麦、栀子各12克,大黄(后下)、滑石各9克。木通、甘草梢各6克。水煎服。功能清利湿热,消石通淋。治湿热型尿

  • 猪耳菜

    见《江苏药材志》。为鸭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 莨菪中毒

    病名。莨菪别名闹羊花、黄杜鹃、羊踯躅,又名天仙子。因误服莨菪叶、根、花、枝、种子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面红,烦躁,哭笑不止,谵语,幻觉,口干肤燥,瞳孔散大,脉数等。严重者可致昏睡,肢强挛缩,甚至昏

  • 喉科紫珍集

    书名。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2卷。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其二刊于1874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

  • 丹毒发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丹毒发疽。多因服丹石之类药物所致。发于背,初起细癗无数,形如汤火所伤,赤晕延开,烦渴思饮。治宜内服黄连消毒饮,兼服国志膏,或六味地黄汤徐饮;外用生牛肉薄片贴之,或香油调青

  • 易氏医案

    书名。1卷。18则。明·易大艮撰。作者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其特点是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病因及其传变,定方用药。治案层层设问以剖析病情、病因、病理变化及处方用药。治法以开郁为先,补益随后,

  • 劳聋

    病名。系指由气血真元耗损所致之耳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夫劳聋者,是肾气虚乏故也。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则宗脉虚损,气血不足,故名劳聋。”《仁斋直指方》:“劳役伤于血气

  • 气化不利

    又称气化无权。指由于阳气不足,不能使体内生化机能畅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

  • 两睑粘睛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痛,年多风赤,睑中有疮。因热在肺膈,脾胃风壅,致令两睑相粘。即宜钩割熨烙,服排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