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便浊

便浊

证名。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治宜燥湿化痰。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②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参见条。③下消的症状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猜你喜欢

  • 经候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从阳引阴

    治法理论之一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引领,引出。从阳引阴指从阳分引出阴分的邪气,或从阳分引出阴分的正气,本指针法而言,但也适用于其它治疗手段。《类经》十二卷

  • 郑青岩

    【介绍】:见郑承海条。

  • 白崩

    病名。出《脉经》。指崩下血内有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如粘胶等。多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或因虚冷劳积伤于胞脉所致。劳伤心脾者,兼见心悸气短,失眠,饮食少进。治宜养心安神,健脾。方用平补镇心丹,用人参或

  • ①乳房。《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详乳房条。②哺乳。如乳母、乳子等。③乳汁。如通乳,即指通乳汁。

  • 吴国器

    【介绍】:见吴镕条。

  • 晕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晕痧,一时头眩眼暗,昏迷跌倒,乃毒痧所致,毒血一冲,必至败坏脏腑,其势甚急,不能少延。盖因毒血与食积痰气,结聚心腹胸膈,而经络不转,气血不通,虽放而血不流,虽刮

  • 疟疾论

    书名。3卷(或作1卷)。清·韩善徵撰。韩氏论疟,上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下参清代温热病诸学派,阐析疟疾脉、因、症、治等多方面内容,末附古今疟疾医案和治疗方剂。

  • 妊娠口渴

    见《闺中宝录》。即妊娠烦渴。详该条。

  • 伏案位

    针灸体位。详坐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