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从新》。为脐带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脾经受邪所致。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斑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臭秽难闻。相当于瘤型麻风反应。
①见《分类草药性》。为元宝草之别名。②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錾菜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六。又名蟹睛疼痛外障、蟹目、蝇头蟹眼、蟹睛横出、离睛、损翳、蟹珠、蟹睛翳、黑珠翳。多由肝火上攻,黑睛翳溃或外伤所致。证见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
出《神农本草经》。为大叶金花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
见爱庐医案条。
见《滇南本草》。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见《闽东本草》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