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梁

伏梁

古病名。①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参心积条。②指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圆治之。③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武威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猜你喜欢

  • 锨板子骨

    骨名。即肩胛骨。详该条。

  • 长虹贯日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乃赤脉虬丝,纵横粗细,上气轮而缠风轮,最不易治。”参见赤脉贯睛、赤丝乱脉证等条。

  • 劆法

    眼科手术方法。见《外台秘要》卷十一“劆者,或以针锋微刺之,或以灯心草微刮之也。”(《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适用于椒疮、粟疮等的治疗。

  • 热膈

    五膈之一。《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热鬲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支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赢瘦少气及癖也。”参见五膈条。

  • ①形容患者发生的响声。《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喝谓大呵出声也。”《灵枢·杂病》:“喘息喝喝然。”②吞进液体或气体之声为喝。

  • 五音五味

    《灵枢经》篇名。本篇前段承上篇《阴阳二十五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分别说明它和手足阳经与五脏阴经的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举出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

  • 病能

    能,古通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发病机理的统称。《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素问》又有《病能论篇》,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

  • 臀骱骨出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髋关节出臼,详胯骨出条。

  • 耳上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癎,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沿皮刺0.3~0.5

  • 卢万钟

    【介绍】:明末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号觉迟子。先学儒,后学医。擅长治疗外科疾患,并将自己多年所用的验方汇集成《医说佛乘》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