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足月分娩。《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大产。十月满足降诞者是也。”
凛冽的寒水。《素问·刺法论》:“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
温疫著作。2卷。明吴有性著,清郑重光补注。刊于同治三年(1864年)。郑氏鉴于原书温、疫统称,名实相混习者难明,故为之补注。郑氏引据经论,分条剖析,详列篇目,补阐颇详。现有初刻本及其他多种刊本,建国后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胎怯。详该条。
病证名。见《串雅内编》。小儿舌上起白泡一粒,名舌笋,因妨碍吮乳,故令啼哭不止。宜以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肌肉之间气行流利通畅。《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是指用鍉针按压穴位皮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虚证用补法,即将针轻压,待局部出现红晕或症状消失时去针。实证用泻法,即将针重压,待患者有痠胀感扩散时去针。但不应伤损皮肤。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般以10
皮肤针之一种。因针柄一端集针七枚,如七星并列,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证名。指入晚坐卧不宁。《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参见不寐条。
即炮制。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有《修治药法》。详炮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