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苏味道生平

苏味道生平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查看苏味道的诗词古文

生平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同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

  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子嗣后裔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介绍

  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

文学贡献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

猜你喜欢

  • 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 诸保宥

    诸保宥,字六在,江南无锡人,己丑进士,顺治十年(1653年)任南昌知府。

  • 叶春及

    (1532—1595)浙江归安人,字化甫。隆庆初由乡举授教谕,上书陈时政三万余言,都人传诵。后迁惠安知县,寻引归。后以荐为郧阳同知,入为户部郎中卒。工诗文,有《石洞集》。

  • 陈居仁

    陈居仁(1129~1197年),字安行,折桂里后坑(榜头镇后坂村)人。七世祖司直避五代之乱自光州徙于泉之莆田,曽祖砥故不仕妣林氏,祖嘉谟故赠右朝奉郎妣黄氏赠安人,父膏故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妣蔡氏赠安康郡夫人汪氏封咸宁郡太夫人赠新平郡夫人。官至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历仕中外,皆有政声。卒,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居仁喜读故书,尤熟于班左,摘其精要成一编,名曰撷芳。又有奏议、制稿、诗文、杂著,《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徐琰

    徐琰(约1220~1301年),字子方(一作子芳),号容斋,一号养斋,又自号汶叟,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官员、文学家,“东平四杰”之一。少有文才,曾肆业于东平府学。元代东平府学宋子贞作新庙学,请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教授生徒几百人,培养的闫复、徐琰、孟祺、李谦等号称元“东平四杰”,学成入仕后,皆为元初名宦。

  • 袁易

    (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

  • 左逢圣

    左逢圣,字孔时,号仁乡,湘阴人。诸生。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 窦巩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 吴惟善

    吴惟善,明代著名诗人。樊川人,诗人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首。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