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房玄龄生平

房玄龄生平介绍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查看房玄龄的诗词古文

生平

出身官宦

  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房熊,字子,释褐州主簿。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年少有为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乱世投主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辅助唐王

  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

运筹帷幄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

安定社稷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

精诚奉国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元年,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

  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冗官滥职,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当时获得美誉。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的风格)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人们都称他为良相。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他留守京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与世长辞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太宗看见奏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主要成就

  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轶事典故

  醋坛子

  “醋坛子”的由来就是根据房玄龄和其夫人的故事来的。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

  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家庭成员

父祖

  曾祖父:房翼,官至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爵壮武伯。

  祖父:房熊,官至褐州主簿。

  父亲:房彦谦,官至泾阳县令。

  母: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常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李玄道的堂姐妹

妻子

  夫人卢氏

子女

儿子

  长子房遗直,娶杜氏。嗣父亲梁国公的爵位,永徽初年,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弟弟房遗爱,娶唐太宗女高阳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公主骄横,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年间,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况。房遗爱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诸子流放到岭表。房遗直以父亲的功劳特赦,除名为庶人。停止房玄龄的配享。五世孙房阶为大理司直;房阶子房鲁,字咏归;房鲁子房重,字慕,武功尉;房重子房谔,大理评事;房谔四子: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

  次子房遗爱,娶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诞率无学,有武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被唐太宗赐婚,娶当时最受太宗宠爱的女儿第十七女高阳公主(后改封合浦公主)为妻,并收公主侍女淑儿为妾。成婚后,房遗爱被任命为右卫将军。房玄龄死后,其嫡长子房遗直本当承继为银青光禄大夫,因高阳公主的缘故,要让给弟弟遗爱,唐太宗不许,高阳公主因此很失望。唐高宗时,房遗爱被任命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因谋反事件被杀,高阳公主亦被赐死。房遗爱有曾孙房绛,生房晦、房勋。房晦生房凝,字玄俭,郢州刺史;房勋生房克让,房克让生房邺、房复。房邺字正封。房遗爱的孙子房沼后为监察御史。

  三子房遗则,娶唐高祖之子荆王李元景的女儿。

  四子房遗义,娶吴氏。

女儿

  房氏(传说名房奉珠,韩王李元嘉王妃)。

  房氏,嫁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郑仁恺。

  房承先,房遗义之子,朝议郎、行东海郡录事参军。开元三年(715年)卒,年三十八 曾孙:房安禹,开封尉、右骁卫骑曹

曾孙

  房晋晋,早卒

祖籍与葬处

祖籍争议

  按照史书记载,房玄龄的祖籍位于当时的齐州临淄,史学家对于其祖籍所在地颇有争议,一说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房庄村,一说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

葬处

  房玄龄死后赐葬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陵墓,位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北部。

猜你喜欢

  • 刘志渊

    金道士。河中万泉人,字海南,号元冲子。童时不作嬉戏,事亲至孝。慕仙学道,后遇长春真人丘处机于栖游庵。金末兵乱,避于绵山。卒年七十九。

  • 邾经

    经字仲谊,维扬海陵(今泰州)人,元末进士。有《玩斋集》。

  • 祢衡

    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三国演义》中为24岁)。

  •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琅邪阳都人,字元逊。诸葛瑾子。弱冠拜骑都尉。孙权嘉禾三年,攻山越,收其丁壮为兵。任抚越将军、丹阳太守。孙权卒,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封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专国政。攻魏之合肥新城,不拔,士卒伤病,民怨沸腾,退兵。寻为吴宗室孙峻所杀。

  • 周文

    周文(?-前209),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章,陈县人。战国末年,曾为项燕军视日,推算时辰吉凶。侍奉过春申君黄歇,自称懂得兵法。陈胜称王后,授予将军印,西向攻秦。 行军途中,不断征集士兵,至函谷关,已有兵车千辆,士兵数十万,不久进驻戏亭(今陕西临潼东)。秦派少府章邯率主力反扑。他孤军深入,缺乏战斗经验,败退出函谷关,军次曹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后又退至渑池(今河南渑西)。章邯追兵复至,他战败自杀。

  •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 张咏

    (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 赵奕

    湖州人,字仲光,号西斋。赵孟頫子。不乐仕进,晚居吴兴与昆山,日以诗酒自娱。善画,工真行草书。

  • 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郑翰谟

    郑翰谟,字观海,朝鲜人。光绪十八年充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