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戴圣生平

戴圣生平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查看戴圣的诗词古文

人物成就

  儒学成就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学术影响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人物生平

  戴圣为东周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戴圣早年与叔父戴德等人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因为戴圣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对戴圣的不轨行为视而不见,戴圣也就习惯成自然,愈演愈烈。

  后来,戴圣担任九江太守,而年仅30岁的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的对戴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何武暗中派人将他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访他。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猜你喜欢

  • 庄素磐

    庄素磐,字少青,武进人。知府钧女,永济崔景俨室。有《蒙楚阁遗草》。

  • 朱清

    宋元间杭州富阳人,字元子。自幼力学,以气节自许。宋末与叶李交好。李以劾贾似道,流漳州。友朋莫敢往省,清独往与之诀。元至元间李为尚书左丞,士趋附恐后。清独漠然,若未始有一日之雅者。李数遣人迎致,卒不往,以布衣终。居邑之东山,乡人咸称东山先生。

  • 李衍

    隋辽东襄平人,字拔豆。李弼子。擅武艺。仕于北周,初为千牛备身,后数与敌战,从平齐,以功进大将军。入隋,安边及从平陈有功,官至安州总管。疾还,卒于家。年五十七。

  • 方祖荫

    方祖荫,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安徽。之前担任新竹知县期间颇有治绩的方祖荫于1891年(光绪17年)接替吴本杰,于台湾以通判身分超格代理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建省前之台湾县区域)。1895年,台湾遭中国清朝割让予日本,台湾士绅筹组台湾民主国,他则担任基隆厅同知,调兵抵抗日军。不过因为广勇溃散,他退入台北。之后,则不知所踪。

  • 郑模

    郑模,号东里,云南赵州人。雍正乙卯举人,官始兴知县。

  • 赵庆熹

    (约公元一八四O年前后在世)字秋舲,浙江仁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前后在世。性倜傥,工诗词,家贫好读书。第道光进士。迟回二十年,选延川知县,不果往。改金华教授,亦末履任。庆熹工诗词散曲,著有《楚游草》、《蘅香馆诗稿》、《香消酒醒词》及《香消酒醒曲》,并传于世。

  • 谢肇淛

    谢肇淛(zhè)(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福建长乐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亦为其所撰。

  •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张载

    张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

  • 爱新觉罗·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历1891年1月1日),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