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本寂生平

本寂生平介绍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查看本寂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本寂19岁入福州云名山当和尚,25岁受具足戒。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唐咸通十一年(870),拜别良价,先到广东曲江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惠能塔,再到江西吉水,应僧众请求,开堂说法。因时局动乱,来到宜黄县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城南乡陈坊胥家排)修持,当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让其住持。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观改名为曹山寺。

  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门禅风。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的同时,将玄学、儒学揉合在一起,用阴阳爻象解释五种君臣变化状态,用说禅的方式宣传儒家君臣之道。用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作为僧徒检验自己的修炼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浅的标准,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当时南平王钟传曾多次请他去洪州弘法,本寂均未应邀。而来曹山寺参禅者,都散布于海内外。他和良价 [2]  所宣传的“五位君臣论”成了曹洞宗 [3]  的禅学,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

  曹洞宗的影响很广泛,其弟子很多成为名僧,全国各地的显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扬曹洞宗禅法。抚州刺史危全讽曾延请其弟子匡仁禅师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为曹洞宗的又一传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价学禅法30年,朝鲜僧利严亦向本寂再传弟子学禅法。13世纪初期,日本僧通元将曹洞宗法传入日本,开创日本的佛教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信徒约有1000万人。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1993年宜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曹山寺,1995年6月完成第一期修复工程。1999年请来缅甸玉佛像30余尊,成为全省首座全国少有的汉白玉佛寺。2003年10月,宜黄县政府礼请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心亮法师亲任寺院住持。心亮法师引来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等一批大德居士结缘曹山寺,他们决定为寺院重建给予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拟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把曹山寺建成以禅学教学为主、兼顾观光旅游的佛教道场。目前,由香港旭日集团聘请的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为曹山寺重建进行勘探、规划和设计工作已全面完成,教学大楼、斋堂建设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一座海内外有影响、建筑风格有特色的大型丛林,不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一个璀璨明珠。

  据黄氏族谱记载,本寂在俗乃是江口镇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宋赞宁等《宋高僧传》卷第十三《梁抚州曹山本寂传》载:晚唐莆田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有“小稷下”之称。稷下为古代齐地名,战国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他十九岁时,父母已经去世,不愿仕途进取,弃儒学佛,往福唐县(今福清市)灵石山翠石院,礼元修和尚为受业师出家,法名 身章,号本寂。然而元修乃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僧人,本寂出家之初乃依止其师修习密宗法门。

  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间,与其俗兄妙应共议舍祖上所遗居宅改为佛宇,并将其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寺宇初未立名,俗称塔院,后于五代闽王审知赐匾命名“国欢院”;是地俗名国欢,实源于此。也是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内,他受故乡缁素佛子敦请,曾经回梓开山创建九峰寺,此寺而今犹存。

  唐咸通五年(864年),本寂“年二十五,师(指本寂受业师)方许受戒”,然“而举措威仪,皆如旧习”。他受了具足戒之后,便就离开了师门,出省北上云游,寻师证悟,以求发明宗旨。此时良价禅师在江西洞山弘扬其首创的一家禅风,世“洞上宗风”,法席称盛,四方赞仰。本寂前往洞山参谒良价,相逢问答,颇相契合。良价非常器重本寂,自此入室为其首席弟子。本寂在洞山盘桓数载,朝夕请益,终于得良价秘密印证悟解,心传洞上宗旨。不久他便辞别洞山,先往广东韶州曹溪礼拜六祖惠能真身塔,迅而返回吉水(今江西临川县)。当地僧众久仰本寂盛名德望,请他开法接化。然他追念六祖惠能在曹溪所创的道风,便把吉水山改名曹山,卓锡于斯举扬本家的宗风,故有“曹山本寂”之称。后因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进驻该山,本寂乃又迁往荷玉山,把一位信士所舍的何王观改为荷玉寺,继续聚徒广阐玄化。犹有一说,

  荷玉山乃被改成曹山。抑或二山相距不远,均有曹山之称。

猜你喜欢

  • 文偃

    (?—949)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 蔡寅斗

    蔡寅斗(1694—1762),字芳三,一字建勺,号九宾,江南江阴人(今江苏江阴)人。清代官吏。乾隆丁卯举人。仕至国子监助教。能诗文。方伯鄂文端檄七郡士会课春风亭,寅斗冠其曹。岁丙辰,荐举宏博,不就。著有《九贤堂稿》。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澄江蔡氏宗谱》。

  • 家铉翁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 卢若腾

    卢若腾,又字海运,号牧洲;文号留庵。明末清初福建同安县金门贤厝人。1598年(明神宗万历廿八年)出生,1640年(明崇祯庚辰十三年)与潘湖黄锡衮同榜进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驻宁波,兴利除弊,遣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他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于1664年赴台投郑,至澎湖突然病重而卒。著有《留庵文集》、《方舆互考》、《岛噫诗》、《与耕堂随笔》、《岛居随录》等。

  • 刘汲

    刘汲(?-1128年)字直夫,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哲宗绍圣四年中进士,知开封府鄢陵县。历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开封府推官,谪监蓬州酒税。宋钦宗时,起为京西路转运副使,驻守邓州。高宗建炎元年,加直龙图阁学士、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抗击金军,力竭而亡,褒赠太中大夫,予谥忠介。

  • 释宗渭

    宗渭,清朝初年江南著名诗僧。生卒年及俗姓均已失考。大约公元1664年前后在世。字筠士,又字绀池,号芥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少年时从大诗人宋琬学诗,中年后复游大学者尤侗之门。其诗讲究炼字炼句,讲究意境渲染。不用禅语而深含禅理,时名甚高。

  • 周起渭

    (1662—1714)清贵州贵阳人,字渔璜,又字棡野。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累官詹事府詹事。工诗,与姜宸英等齐名,又与史申义并称翰苑两诗人。

  • 胡助

    元婺州东阳人,字古愚,一字履信。好读书,有文采。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录。荐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卒。有《纯白斋类稿》。

  • 庄煜

    庄煜,字木生。南海人。事见明张乔《莲香集》卷二。

  • 刘澜

    刘澜(公元?年至一二七六年),字声源,号让村,天台人。生年不详卒于宋端宗景炎元年,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卒。尝为道士,还俗。举唐诗,有所悟。干谒无所成。澜亦能词,绝妙好词中录存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