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刘大櫆生平

刘大櫆生平介绍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查看刘大櫆的诗词古文

文学主张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清《国史·文苑传》说:“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所著《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凋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方东树曾说:“学博(刘大櫆)论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论文主义法。”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

  刘大櫆继承荀卿、王充、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人之穷通寿夭”以及家之殃庆均与天无关。他的关于“理欲观”的议论与戴震近似,主张“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复其得于天固有。”他认为君臣只是“共事”关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国初著名文人刘师培说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较有思想”。

早年经历

  刘大櫆(kuí)出身于安徽省枞阳县汤沟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

  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常与人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猜你喜欢

  • 紫衣师

    紫衣师,生平事迹不详。据《仇池笔记》,与王全斌同时,当为宋初人。王全斌约卒于太祖开宝末年(见《宋史》卷二五五本传)。

  • 郑献甫

    ( 1801—1872)广西象州人,字小谷。道光十五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乞养亲辞官,不复出,自号识字耕田夫。同治间主讲广州、桂林各书院。博览强记,尤熟诸史。为文章直抒胸臆,识见甚卓。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邾仲谊

    邾仲谊,名经,号观梦道士,又号西清居士。明·徐一夔《如丰稿》卷入《送邾仲谊就养序》曾记邾自称“居士世家吴陵”,吴陵又名海陵,属扬州路泰州。故亦有称其为维扬人者。

  • 王汝舟

    王汝舟(1034——1112),北宋文人,字公济,晚年号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皇祐五年进士。熙宁中,知舒城县。元祐间,知南剑州(《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历知建、虔二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徙河东、河北、江西,后官终夔州路提点刑狱。致仕归,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汝舟号循吏,所至皆有治绩,又喜读书,手校书万馀卷。著有《云溪文集》一百卷,今已佚(《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全宋诗》卷七四七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一八三○收其文三篇。事迹见《新安志》卷七、《宋史翼》卷二○。

  • 孙膑

    孙膑,山东鄄城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为鬼谷子王诩的徒弟,同庞涓一师之徒。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张鼎

    生卒年不详。早年曾客游江南,后任侍御史,与储光羲有交游,光羲有《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玄宗天宝初任司勋员外郎。武则天时任左史之张鼎,当别是一人。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国秀集》选诗1首。《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 虞似良

    虞似良,南宋诗人。字仲房,号横溪真逸,又好宝莲山人。虞似良,横溪(今大吕乡横溪村)人,祖籍余杭。宋建炎初父官于台,遂居属黄岩横溪淳熙年间为兵部侍郎,后任成都府路运判官。工诗,擅篆隶书。(今属温岭城南其诗词清婉,得唐人旨趣。善篆隶,尤工隶书,家藏汉碑刻数千本,心摹手追,尽得旨趣,晚自成一家。有《篆隶韵书》行于世,所书碑碣极多。宋释居简曾评:“虞兵部仲房书《杜工部李潮八分小篆》、《王宰山水图》两篇,隶法。”

  • 神迥

    神迥(566~630)唐代僧。冯翊(陕西)临晋人,俗姓田。聪慧绝伦,博通经典,年少出家。住京师大庄严寺,常于春夏之间云游山林,精进修业,致力于大乘教说之布衍,好嘲笑当代世人之重视武功,而努力于老庄、诗、史等文学研究,人皆敬畏,号大论主。大业十年(614)入禅定寺。后应诏入鸿胪寺,教化三韩(新罗、高句丽、百济)之外国留学生及诸方之士。贞观三年(629)入蜀,从事道俗之宣化。贞观四年示寂于法聚寺,世寿六十五。(续高僧传卷十三)

  • 许坚

    生卒年不详。字介石,庐江(今属安徽)人。性朴野,有异术,多谈神仙之事。适意往来,行踪不定。或寓庐山白鹿洞,或居茅山,或游九华山。早年尝以时事干南唐李氏,以其狂戆,不为所用,遂拂衣归隐。中主保大时,以异人召,不至。宋太平兴国九年(984),自茅山再游庐山。后不知所终。生平见马令《南唐书》本传、《诗话总龟》卷四四、《十国春秋》本传。坚能诗,常于佛寺道观行吟自若。其《题幽栖观》、《游溧阳下山寺》等诗尤有名。《全唐诗》卷七五七、八六一两见,存诗6首、断句2联。《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