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纪映淮生平

纪映淮生平介绍

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查看纪映淮的诗词古文

巧对轶事

  纪映淮自小才思敏捷,九岁那年,父母带她到莫愁湖看荷展。荷展上有联句的游戏。看见一群人在对句,纪映淮挤到前面,看到出句是:“叶出尖角问晴天”。应该对什么?不少人在议论着。纪映淮脱口而出:“应该对‘花退裂盘笑丽日’。”周围的人都夸奖就这小孩句对的贴切,有阿男荷展对句露头角的传说。

  纪映淮十岁那年,有一天,嫂嫂旦兮来找母亲闲聊,看到纪映淮在读柳永的《乐章集》,话题说到柳永的诗词。嫂嫂旦兮说:“柳永的词俚俗,学他的诗词,别碍了词的高雅,把妹妹带错了路。”母亲也说:“柳屯田善为乐工妓女写歌辞,虽音律谐婉,确是格调不高。” 纪映淮听了反驳说:“听家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学填词一定要读柳永的词。我读了感其语意妥帖、平和近人。母亲、嫂嫂怎么说他不好呢?” 嫂嫂旦兮说:“听妹妹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妹妹没辜负婶娘给起得名字,确实是‘日照而影,水阔而美,慧外秀中,博学强记’。”(嫂嫂说的“日照而影”是个“映”字,“水阔而美”是个“淮”字。) 纪映淮不饶地说:“哪比得嫂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十来岁的小孩能说出《尚书》中的名句,并指出嫂嫂名字的来源,让母亲、嫂嫂李旦兮都感到吃惊。

  在纪映淮十岁生日时,有许多客人来祝贺,有客人有意逗阿男玩,提出以院内可视物为题对句,指着院内桂花,出了上句‘丹桂虬蟠花香’。 阿男看到庭院的紫藤,随口对出:“古藤曲铁叶绿。” 客人异口同声的称赞阿男对得好,又有客人随说:“出句的前后皆可加字。” 阿男:“我的句,前后也可加字。你加加看。” 客人说:“我在句前加‘楼前’,句后加‘溢满院’,变成‘楼前丹桂虬蟠花香溢满院’。” 随着客人话音一落,阿男想都没想,说:“我对‘院内古藤曲铁叶绿罩长廊’我前面加了‘院内’,后面加了‘罩长廊’三个字。”客人都异口同声赞扬阿男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句对得巧妙。纪映淮才女的名声在纪青朋友中就传开了。

  纪映淮最尊敬的长者,是国清寺主持云智方丈。云智方丈姓陈,原应天府知府,在任是和纪青交往甚密。因得罪了皇亲遭迫害,后到天台山国清寺出家。纪映淮十一岁生日,云智方丈专程来祝贺,给纪映淮带来一联句的上句,云智方丈说:“我来时有朋友出一上联,‘千山鸟飞绝放翁幽栖在半山’。觉着这联很有意思,但要对得好,可不容易。阿男对对看。”显然这联的上半句是柳宗元《江雪》中的一句,后半句字面解释为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阿男听了,想了想说:“是很巧妙,这前半句是柳宗元的诗句,后半句又分别是陆游,朱淑真和王安石三个诗人的号。并与前半句文理通顺,可批为:群山中的鸟儿早已飞得无影无踪,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云智方丈听了说:“阿男说得对,能知道这句的奥妙,批讲清楚,就成功了大半,不过要对得文理通顺,对仗工整,还是比较难的。” 这样的趣联,多是闲散文人想出来的,专为别别人的,对来很不容易。纪映淮说:“是不太好对。对句的前半句肯定是‘万径人踪灭’,后半吗?……。”阿男想了想说,“我对‘达夫易安于乐斋’如何?达夫是唐朝诗人高适号,易安是女词人李清照,乐斋是宋朝诗人张栻的号,易安对幽栖,是李清照对朱淑真两位女诗人。文理上也能说得过去。”

生平

取名缘由
  纪映淮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秋,卒于清康熙中期。其父纪青,字竺远,少为诸生,地方名士。兄纪映钟,字伯紫,颇负诗名,多有著述。母刘玉涵,苏州吴江人,娘家世代官宦。因家面钟山,临秦淮河,刘玉涵有身孕后,建议生男孩名映钟,生女孩名映淮。映淮,乳名阿囡。 “囡”在江南一带是对小孩的昵称。到五六岁,纪映淮认识了不少字,对母亲说:“囡囡弱弱何时大,男男生生欲称雄”母亲听了,五六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父母都从心里感到高兴,愉快地答应给改名,根据女儿的意见把“囡”改为“男”,名“阿男”,因“囡”与“男”音同字不同,改起来方便。从此,纪映淮小字“阿男”便传于后世。

琴瑟谐美
  纪映淮性情贞静,通经史,尤工韵语,与侄女松实,俱有诗誉。纪映淮的公爹杜其初系莒州进士,明崇祯年间任绍兴知府,适纪氏全家客居绍兴,与杜氏交往甚密。其初有子名杜李,十四岁入莒泮,入庠后随父任。杜李与纪映淮同庚,且有诗才,纪氏父子见而慕之,遂以映淮嫁之。婚后夫妇联韵,琴瑟谐美。崇祯十年许,杜家归莒。翌年,纪映淮生一子。崇祯十三年杜其初病逝,至此家道日衰。

守寡节孝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自直隶(河北)南进,旋即据穆陵关,危及莒城。杜李劝纪映淮携子扶母离莒城至城南云里村母舅家避乱,己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拒守数日,终寡不敌众,城破被掳,戮于北关“好汉茔”。纪映淮与姑及六岁幼儿进深谷中,终日毁容觅衣食奉之,备尝饥寒,度日如年,茹获席草三十余年,以节孝闻。少从映钟学诗,夫亡后绝笔不复作。

毁坊全忠
  纪映淮诗作《咏秋柳》中有一句“栖鸦流水点秋光”,为清康熙初年诗坛巨匠王士禛激赏,并作秦淮杂咏以和:
  十里清淮水连桥,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诗中充满了对纪映淮的赞赏,但在当时理学近登峰造极的年代,这虽不能说轻佻,毕竟也有失庄重,更何况纪映淮乃名门之后,又孀居在家。故纪映淮兄长纪映钟以信责备王士禛:公诗即史,顾以青镫白发之嫠妇,竟与莫愁桃叶同列文章……王士禛接信,深为自己的一时孟浪而后悔,瞿然以书谢过,后为纪映淮请诏于朝廷,令莒州知州督导,建木枋旌于杜府门前,以彰纪映淮节烈。木坊落成次夕,纪映淮借得耕牛数头,将坊拉倾,以示国亡家破之恨,随之合家离城。相传,纪映淮弃家离走时,自书白纸对联于府门:“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赡孤亲。”
  知州得悉,惟恐获反清复明之罪,立即谎拟报文:“杜纪氏,居孀不贞,木坊始立而自倾。纪氏无颜见街坊父老,弃宅而逃,不知所往……”随后,一些拍马文人谎编俚曲、故事,诽谤纪映淮,谬种流传。直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莒知州彭九龄撰文,略叙其事,惜其未敢提及毁坊之事。至民国《重修莒志》,纪映淮方入“列女”传。

著述名录

映淮亦能词。虽著有《真冷堂词》,但大多遗失不见,后世只留存诗词不足十首,甚为遗憾。生平事迹见《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猜你喜欢

  • 崔涂

    崔涂[唐](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 郑奉天

    郑奉天,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生平不详。以下诗作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

  • 赵彦端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工为词,尝赋西湖谒金门词,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会作此”!……"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有介庵词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 郑际唐

    郑际唐,字大章,号云门,侯官人。乾隆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有《传砚斋诗稿》。

  • 吕温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车万育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二年(1663年),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八十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给事中,转兵科掌印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拒请谒,发积弊,当路严惮之”。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

  • 元诩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即北魏孝明帝(515年―528年在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鲜卑族,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九位皇帝。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诩对胡氏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杀元诩。元诩终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

  • 刘光祖

    刘光祖[公元一一四二年至一二二二年]字德修,简州阳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八十一岁,登进士第。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

  •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王智兴

    王智兴(758年-836年),字匡谏,怀州温县(今属河南)人,左武卫将军王靖曾孙,右金吾卫将军王瑰之孙,太子詹事王缙之子,唐朝官员、将领。太和年间(827年─835年),率军讨伐李同捷有功,封雁门郡王,进位侍中。历任河中尹、宣武军节度使等职。开成元年(836年),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追赠太尉,葬于洛阳榆林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