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郑经生平

郑经生平介绍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籍贯福建泉州,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谥号文王。>>查看郑经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镇守金厦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生母董氏。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师取台湾,命郑经镇守思明州(今福建厦门),调度沿海各岛。当时郑经十九岁,娶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虽端庄静正,但是与郑经关系并不和睦。故与四弟郑睿之乳母陈氏(昭娘)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郑克臧。郑经向父亲报告侍妾生了个儿子,郑成功因添孙高兴,赏了一点银物。不料,当时台湾的士大夫一致认为这是乱伦,郑成功遂下令处死昭娘,郑经却暗中将她藏起来。

  康熙元年(1662年),唐显悦致书郑成功,指责他治家尚且不严,又怎能治理好一方土地?郑成功大怒,命兄郑泰到思明斩妻子董氏、长子郑经及刚生下来的孙子郑克臧。郑泰与洪旭等人议论说:“夫人和少主怎能杀害呢?”于是提议仅斩陈氏及其子复命。郑成功不准,于是发生诸将联合抗命事件。加上当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数痛攻心,遂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一日病逝。

  东征靖难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举郑经之弟郑袭护理国事,而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乱伦”,不堪作为台湾之主,拥郑袭为东都之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消息传来,郑经即在思明继位发丧,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渡台。

  当时正值清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遣人前来招抚,郑经为了解除清军的威胁,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康熙帝交涉。康熙帝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即不同意郑经提出的仿效朝鲜例的请求。郑经便利用停战的机会,于十一月初一(12月11日)进攻台湾,战斗中黄昭被流箭射死,其余将领皆投降。郑经胜利后进入安平城,处死萧拱辰等人,并把郑袭软禁于厦门,结束了这场内斗。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返回思明。六月,以其伯父郑泰支持黄昭拥郑袭拒己,假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而杀之。郑泰死后,其弟郑鸣骏、子郑缵绪即率所部入泉州降清。十月,清廷调集大军,会合投诚诸军及荷兰舰队进攻金、厦,郑经不敌,退守铜山(今东山县)。这时,耿继茂、李率泰又遣人议抚,郑经仍执前议,声言:“如果清廷仍让我削发、登岸,我将虽死不允。”

  经营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在许多将领叛去的情况下,郑经与洪旭等率师东渡,于初十日抵达台湾。到达台湾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设立六部管理政务。任命洪磊管吏部、杨英管户部、叶亨管礼部、陈绳武管兵部、柯平管刑部、谢贤管工部。厚待明朝到达台湾的诸宗室,以王礼相待宁靖王朱术桂。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把政事委于陈永华。陈永华善治国,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西班牙人寻衅生事、刁难勒索,如果背约,将立刻派人前去问罪。康熙六年(1667年)到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和议均未成。

  郑经退守台湾后,试图透过贸易来提升国力。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他接受陈永华的提议,贿赂清朝将领进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负责转运货物,当时台湾的汉人男多女少,甚至进行妇女的人口贩卖。流民也负责替郑军据守岛屿。

  德川幕府是郑氏王朝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大量输入日本银、铜、铅、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双方的贸易量在康熙四年(1665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达到高峰, 而为了加强郑、日的贸易关系,郑经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郑经的邀请前来台湾,双方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签订通商条约。 [9]  郑经因此透过英国获得火药和兵器,英国人也帮助郑军训练炮兵,郑经还借用英军炮兵作战。

  西攻大陆

  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以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出兵,郑经应允此事。五月,在授职世子郑克臧为监国,命陈永华辅政后,郑经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耿精忠这时已经拥有整个福建,认为郑经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战,拒绝郑经的要求。郑经于是占领海澄、同安,耿精忠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开始交恶。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陆续投靠郑经,耿精忠见郑经声势逐渐高涨,向他交涉,希望将泉州交还,郑经不允许。耿精忠决定用武力夺回泉州,郑经派刘国轩于涂岭(今泉港区涂岭镇)击退耿军,接着又为了争夺漳浦而发生战斗。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约定,提供5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线,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

  郑经虽于之前两次击退广东的清军,仍然有潮州府的辖县不肯服从。与耿精忠和解之后,郑经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军抵达海澄。这时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联系,郑经怀疑他的忠诚,要他出城和自己见面、或者是派兵一同进攻,这两项命令黄芳度都不服从,并于六月举兵反抗。郑经亲自包围漳州,于十月初六(11月22日)将漳州攻陷,迫使黄芳度投井自杀。为了报复黄梧破坏郑家祖坟,郑经车裂黄梧、黄芳度的尸体,黄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处死。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再次遭郑军击败,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阵营,并将惠州割让给郑经。这时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没有清军的领土让他夺取,因此容易因领土争夺和盟友起冲突。五月,耿精忠打算会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愿派兵,暗中联络郑经,攻下汀州。

  这件事造成郑、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临郑、清包围,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郑经必须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3万人进攻福州,却于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

  晚年生活

  郑经战败后,试图坚守厦门。他派出将领防守福建、粤东、浙南沿海的岛屿,稳定军心,等到刘国轩返回厦门,郑经任命他统帅大军,准备反攻闽南,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和谈中,清朝康亲王杰书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答应台湾变为藩属,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郑经派遣刘国轩先攻下虎渡桥,切断漳州、泉州的联系,经过约3个月的包围,于7月28日(六月初十)攻陷海澄,但接下来在漳州、泉州一带的战斗,都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况出现僵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和谈中,清朝将领赖塔给郑经信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十二月,清朝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的沿海都设立要塞, 并且盖围墙当作界线,使得郑氏王朝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经过多年的征战,郑氏王朝的财务已经严重透支,军队又缺乏补给,郑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金、厦。郑经以右武卫林陛督师抵御,刘国轩部亦自海澄来援,战皆不利,郑经率诸将回台湾。其母董夫人见而责之曰:“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郑经无言以对。秋八月,清贝子赖塔复致书郑经,准照朝鲜事例,“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俾沿海生灵永息涂炭”。郑经复书,请如约,请要求留海澄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许,和议又再次搁置。

为政举措

  发展垦殖

  郑经袭位后立即“分配诸镇荒地,寓兵于农”。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遣施琅、周全斌攻台,郑经“令洪旭抽各镇屯田者十之三,又拨勇卫、侍卫……丫合戴捷、薛进恩、林升、林应等舟师御敌”。清水师为飓风所阻,郑经“令班师回台湾……仍归屯耕作”。兴兵的同时又不废农。由于郑经始终没有停止垦殖业的发展,台湾的农业在不长的时期内达到了空前的成就。陈永华“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模,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熟,民亦殷足”。共建立和发展起了三十五个庄,十二个平社。使“向之惮行者万今瞥为乐土焉”。许多居民点成为后来近代都市的胚胎。他们把大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广泛地传播到台湾各地,使“不识钩镶割获”、“不知犁耙锄斧”的高山族人民学会了冶铁、晒盐、炼制樟脑,开发原始森林,发展造船、渔业。从刚来岛时身处荒野以“食木子充饥”到齐拓田园近二十万亩,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达到了“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并建天兴、万年二大粮仓,将其余供漳、泉二州,以取其利,故国用无匾。是时,闽粤逐利之氓,辐揍而至,岁率数万人,台湾之人以是大集。连清统治者也承认:“兹地自郑氏窃踞,民间积储有年矣了。”

  兴修水利

  台湾冬季旱,无雨水。原来的水利建筑只有荷兰陂和王参陂两处。郑经在台湾大兴水利。当时的水利建设大致分为二类:一是筑堤储水:二是截流引水。郑军所垦之处,几乎都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如维新里、长治里、依仁里、新丰里等十一个里就有二、三十处水利建设。仅万年州地区的水利破圳总数就达二十处。这些工程有的是郑氏文武官吏修筑的,有的是地方人士修筑的,大部分则是各营镇在自己的屯兵处修建的。晒盐制瓦郑氏入台之前,岛民煮海水为盐,既费工费时,味又苦涩,难以食用,所用之盐多自漳、泉两地输入。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教岛民沿用大陆“天日晒盐”的方法,在天兴南面的獭口修筑沂规晒盐,所山之盐色自而味咸,且费工甚少。郑经许民自实,这祥既做到了食盐日给,解决了民生所需,政府又可以从申漆税,增加财触收入,为目后该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盐试之一打下基础。

  开办教育

  陈永华从郑氏统治台湾的长久之计出发,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郑经初觉“荒服新创,地狭民寡”,要待以后再议。后为陈永华的“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才能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的一番慷慨陈词所打动,允陈永华所请。于是天兴土木,建明伦堂,造圣庙,设学校,延请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层层选才.郑经还实行“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湖其摇役”的优待读书人的政策,逐步培养起一批为东宁政局所用的整齐有为的千部,缔造了一个经济健全、政治清明的社会。

  治乡抚藩

  郑经嗣位,委政陈永华,改东都为东宁,按照大陆的封建制度制定了一整套乡治制度。建天兴、万年二州,分都中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并建立保甲制。陈永华又筑围栅,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并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于是地无游民,蕃地渐拓,田畴日启,万庶偕来,出现了“夜不闭户,百姓乐业”的局面。郑经采纳陈永华“与民休息”的方针,对当地土蕃继续采取安抚政策,每当台湾秋禾成熟季节,“郑经仿诸岛守将,勿得侵扰百姓”。对新港、嘉溜湾、欧王、麻豆诸社的土蕃,“令其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烟其摇役,以渐化之。四社亦知勤稼稿,务蓄积,比户股富;又近那治,习见城市,居处礼让,故其俗于诸社为优”。经过数年安抚,使土蕃“民间悦服,相率感化”。终郑氏之世,土著居民,除因偶然的土地争执外,皆能相安无事。

猜你喜欢

  • 余诠

    元明间江西丰城人,字士平。元顺帝至正间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明洪武初以明经老成被荐,召入京师,赐坐顾问,翌日命为文华殿大学士,以年逾七十固辞。侨居昆山。

  • 周存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2首。

  • 钱岳

    岳字孟安,吴兴人,元季徙云间。官亳县丞。

  •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严羽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 方大琮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铁庵,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历任南剑州学教授、江西转运司参议官,将乐、永福知县,太府寺丞、右正言、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建宁知府、福建路转运判官。官终广东经略使,卒谥忠惠。

  •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 潘诚

    潘诚,绰号破头潘,出生于公元1304元,元末后宋北方红巾军将领。1362年,因兵败被元军俘获。

  • 周宸藻

    浙江嘉善人,字端臣,号质庵。顺治十二年进士。由庶常改御吏,屡陈时务,皆切中弊要,巡两淮盐课罢归。工诗擅书,有《柿叶斋诗集》等。

  •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