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李舜臣生平

李舜臣生平介绍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查看李舜臣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舜臣,字汝谐,公元1545年生于汉城乾川洞。家族德水李氏是一代的名门望族,但李舜臣出生时,家道中落。李舜臣的父亲李贞,由于出身于士祸(李朝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殃及的家庭,终身无法取得功名,家道中落加之生活清贫困苦,幼年的李舜臣迁居到忠清道的牙山。

  少年时的李舜臣喜好舞刀弄枪,常常带着弹弓在乡里游荡、做出射击行人的恶作剧,邻舍有"长老皆惮之,不敢遇其门"。他经常与玩伴们模仿行军布阵,而且还指挥得井井有条,在打闹中将"敌人"击败。

  11岁开始进入私塾读书,文章丹青妙笔,小有成就。不过,李舜臣一有空便骑马狩猎、耍拳弄棒,一心想着投笔从戎。

  22岁时正式开始佩剑习武。由于自小留心武艺,李舜臣各种兵器样样精通,又因为他文化功底深厚,《孙子》、《吴子》等兵家经典无不通读。

  公元1576年,李舜臣武举登科,在此之前他曾参加马术考试因坐骑反常被摔在地,在场武生和考官们大惊失色,但他支着一条腿站立起来,一瘸一拐跳到一棵柳树跟前,折了一些树皮和枝叶,自行包扎起来。这次考试因为意外事故而无法继续。

  入仕经历

  1576年武科及第后,曾任全罗道井邑县监等职。

  1583年,丰臣秀吉用武力荡平各路军阀,统一了日本,成为日本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妄图建立一个包括朝鲜半岛、中国、日本在内的封建大帝国。朝鲜成为日本征服的第一个目标。

  1589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者到朝鲜,要求朝鲜李氏王朝合攻明朝,遭到严词拒绝。丰臣秀吉借机侵略朝鲜。

  1591年,经宰相柳成龙举荐,47岁的李舜臣被破格擢升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为抵御外侮,操练水军,建造铁甲“龟船”。

  从1591年起,日本就积极着手进行侵朝战争的各项准备。李舜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承命于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这一海军要职。李舜臣到职后,即竭尽全力加强海军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他着重抓了整顿军队和改制武器两件事。在整顿军队方面,他吸收了朝鲜海军的优良传统及外国的先进经验,对所属海军的战斗编队、战略战术、进行了改革;并加强了对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指战员都成为忠于祖国、英勇善战的勇士。

  先进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朝鲜海军的战斗力,李舜臣还对“龟船”进行了改造。改进后的“龟船”长10余丈,宽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龟壳”用硬木制作,包上铁板,敌人炮火不易伤害它。铁板上还装有密集的铁钉,使敌人在接舷战时无法攀登。船头有一个大龙头,上设两个炮眼,在行进中船内可焚烧硫磺等物,烟从龙口喷出,可以起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作用。船身四周凿有很多炮眼枪眼,便于士兵在船内向敌人发射火力。同时,船的两侧各有10面船桨,战斗时一齐划动,航行飞快,进退自如。加大后的船体可多存淡水、粮食,适合长时间、远距离航行。经李舜臣改造后的龟船马上投入成批生产,在以后的壬辰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592年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爆发后,日军20多万大军进犯朝鲜并迅速攻陷王京、开城、平壤等地,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半岛,韩国称这一段历史为“壬辰倭乱”。应朝鲜王朝之请,明朝派兵出援,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中朝两国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战争。

  在陆地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李舜臣部却于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闲山岛等海战中连战皆捷,夺取制海权,粉碎日军水陆并进计划。9月任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战中又击沉日军海军将领九鬼嘉隆率领的敌船百余艘,日军海军之后不敢再战。

  1597年,日本施反间计使其受诬告而被革职下狱后,调集重兵再犯朝鲜。朝鲜水军在庸将元钧指挥下几遭全灭。9月,他重被起用后,重整舰队,10月鏖战于鸣梁海峡,以12艘舰船击退330余艘敌舰,粉碎日军西进企图。随后移师古今岛(今莞岛),建立海军基地,同陈璘、邓子龙率领的中国水军组成联合舰队,对敌加强进击并实施海上封锁。

轶事典故

  1592年4月,日本侵略者以陆军的优势兵力在朝鲜釜山登陆,同时以强大的舰队配合陆军行动。李舜臣指挥朝鲜水师奋起抗击,屡挫日本海军,牢牢地控制着制海权,迟滞了日本陆军的进攻速度。5月上旬,李舜臣水师与日本海军在玉浦洋面上展开激战。当时,日军傲气十足,不把朝鲜水师放在眼里,在玉浦港的日本战船上的大部分水兵一登岸,便进村庄抢劫去了。李舜臣乘敌不备,率85艘舰船隐蔽疾驶,直扑玉浦港,当即击沉、烧毁敌舰26艘,击毙日军1000余人,当晚又击沉击毁敌舰18艘,朝鲜水师仅一人负伤。

  从5月底到6月上旬,李舜臣又指挥了唐浦战役。

  1592年5月29日,李舜臣率领备龟船的23艘战舰,与元均指挥的水师会合,准备向泗川洋面的日军阵地发动进攻。到达预定地点时,李舜臣发现敌占据的地形险要,不利攻击,便随机应变,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诱敌出港,准备在洋面上歼灭敌人。日本海军见朝鲜海军不战而退,误以为是胆怯,即全力追击。待敌追至对朝鲜水师有利的海域时,李舜臣出其不意地转退为进,以“龟船”充当先锋,冲入敌阵,左冲右撞,往来穿梭,同时发射各种火炮,将敌舰撞破或击沉。其它战船也不甘示弱,箭炮齐发,日本舰队大乱。经过一番激战,日军参与追击的全部舰船不是被击沉就是被缴获。

  1592年6月2日,李舜臣率舰队进攻唐浦敌军,令龟船冲向敌旗舰并将其撞破,同时纵火将在唐浦的21艘敌舰全部烧毁。

  1592年6月5日,李舜臣与李仁祺部,采取诱敌出洋,前后夹攻的战术,又烧毁敌舰26艘。7月,朝鲜水师在闲山岛海战中击毁敌舰近百艘,一举歼灭敌海军主力。

  为挽回败局,日寇巧施反间计得逞,李舜臣被撤职,致使朝鲜水师几乎全军复灭,闲山岛大本营被敌人占领。这时朝廷迫于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师统制使,委以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但同时,朝廷认为水师已垮,难以御敌,令李舜臣率部登陆作战。临危受命,再次复出的李舜臣以军事谋略家的眼光洞察形势,认为水师绝不可废。李舜臣以残存的12只战船和120名水兵为基础,首先补充了一部分兵员,抓紧训练,其次重新选择了新的水师基地,李舜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及其它因素。很明显,敌人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我方要取胜,必须借助地利,即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

  8月底,李舜臣指挥朝鲜水师击退前来偷袭的8艘敌舰后,主动撤到地势险要的珍岛碧波亭隐蔽起来。这一带的地势李舜臣是了如指掌的:前有小岛阻拦,港内可以隐藏数十艘战船;更为有利的是这个海域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即鸣梁海峡。这里每天海潮涨落4次。李舜臣认为这个“阻难狭路”是杀敌好战场。他派人在鸣梁海峡东西两个出口暗设铁索和木桩,目的是要涨潮时驶入的敌舰,退潮时不能驶出,给朝鲜水师提供一个理想的瓮中捉鳖的场所。

  1597年10月26日,日军以330艘战船和9200人的兵力向朝鲜水师发起进攻,在敌我双方兵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李舜臣胸有成竹,沉着应战。他先派出一艘战船进攻敌舰,将大批敌舰引入鸣梁海峡。不久,潮水退落,敌舰被暗设的铁索;木桩所阻,无法驶出。李舜臣即派水师反攻,以12艘战船击沉敌船30多艘,歼敌1000余人。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鸣梁大捷”,也是世界海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随后李舜臣移师古今岛(今莞岛),建立基地。

  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与陈璘等指挥联合舰队大败敌船队,但在追击逃敌时中弹牺牲。两年后,朝鲜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一等宣力功臣。

  1643年即他死后的45年,赠谥“忠武”,从此,朝鲜半岛人民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忠武公”。遗著辑成《李忠武公全书》。

猜你喜欢

  • 周端朝

    (1172—1234)温州永嘉人,字子静,号西麓。周鼎臣子。初为太学生,赵汝愚罢相,与同舍生救之,致祸,转徙十七年,授徒自给。后放还,登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第。官至刑部侍郎。卒谥忠文。

  • 葛长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 张梦时

    张梦时(1561-1638),初名大受,字伯可,号弦所,无锡人。癸卯举人。历官山东盐运史司运。

  • 孔皖

    元温州路平阳人,字子充。顺帝至正二年乡贡,任宗文书院山长。官至江浙行省照磨。元亡不复仕。

  • 赵鹤

     扬州府江都人,字叔鸣,号具区。弘治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累官至金华知府,以忤刘瑾遭谪,终山东提学佥事。生平好学不倦,晚注诸经,考论历代史,正其谬误。诗耻凡语,爱谢灵运、孟郊及元刘因。有《金华正学编》、《书经会注》、《维扬郡乘》、《具区文集》、《金华文统》等。

  • 庾仲容

    南朝梁颍川鄢陵人,字子仲。庾登之从孙。幼孤。少博学有盛名。初为安西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历永康、钱塘、武康令,无政绩,多被劾。除安成王中记室,皇太子降饯赐诗,时辈荣之。后为尚书左丞,坐推纠不直免官。颇任气使酒,好危言高论,士友以此少之。侯景乱,游会稽卒。时年七十四。

  • 刘程之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县)人。年少丧父,对母亲极为孝顺。擅长老子、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

  •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陈从古

    陈从古(一一二二~一一八二),字希颜,一作晞颜,号敦复先生(《诚斋集》卷四四《压波堂赋》),镇江金坛(今犀江苏)人(同上书卷一二七《陈先生(维)墓志铭》)。维子。

  • 雷震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