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庞籍生平

庞籍生平介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北宋宰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查看庞籍的诗词古文

生平

步入仕途

  端拱元年(988年),庞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阶官,从九品)。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

  乾兴元年(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开封府兵曹参军事,简称兵曹参军。知府薛奎推荐庞籍为法曹。升任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 庞籍任刑部详覆官。迁为群牧判官, 于是上言说:“ 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 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枢密院将带甲马借给内侍杨怀敏,大臣们反复上奏, 才被赏赐一匹马, 三天后, 枢密院又借给杨怀敏一匹马, 数日后又停止。枢密院掌机要事务, 都是这样反复无常。平时, 百官上朝进事,陛下不自己亲自批阅奏章, 只送给中书、枢密院。近年来朝廷诏书不断, 逐渐多于过去, 这样就不能防止私自请托, 杜绝佞幸之徒。以前, 王世融身为公主之子殴打府吏, 按照法律应当交纳赎金, 特地停官任职。近来作坊物料库主管官吏盗窃国家物资, 而自己却逃避。凭借着宫亲关系, 三司就不再追究。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 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祥符年间朝廷命令有司对属下逐渐严格检查, 胥吏都相继空县离职而去, 县令因此而被罢免。如果这样, 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天子御史

  很久后, 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下令门, 将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 提拔近亲大臣, 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 不要由宰相一人决定。”孔道辅对人说:“ 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摸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 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 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 大宋建国以来, 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 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 从今以后宫中传命, 不要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 范讽与李迪要好, 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 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 范讽因此而贬官, 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知临江军。不久又官复原职, 调任福建转运使。

  景佑三年(1036年), 任侍御史, 改任刑部员外郎、知杂事, 判大理寺, 担任天章阁待制。

  元昊建立西夏后,庞籍于宝元元年(1038年)被任命为陜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由于令开封府官吏冯士元买卖妇女而犯有过失, 被降职为汝州知州。调任同州知州,于是授予陕西都转运使。文彦博审讯黄德和一案,没有上奏,朝廷诏令庞籍与文彦博共同办案。庞籍上言说:“黄德和退却应当诛杀。刘平尽力而战, 裹尸疆场,应该抚恤其子孙。”又上言说:“ 每年发生灾异, 天旱不雨。宫中花费奢侈,支出收入不严格, 朝廷勒索繁多, 有司无法核对虚实。臣下私自认为凡是陛下出巡乘车的费用,宫中的花费,应该坚决加以裁减抑制, 仿效先帝修善德以消灭灾害的办法。如今到处驻兵,将士尽力而战,不能获得奖赏; 而内官、医官、乐官, 没有功劳,享受丰厚的赏赐,天下人都指着他们, 叫作‘ 三官’。希望稍微进行裁减, 不要对宫人给予丰厚赏赐,应专门奖励战功,这样就不用担心敌寇不能平定了。”

镇守边陲

  庆历元年(1041年),庞籍复职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 不久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庆历二年(1042年),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庞籍坚决辞谢, 改任左谏议大夫。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 攻破五龙川, 边境之民都被焚烧掠夺尽净, 庞籍到任后,逐渐修葺治理。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 都分散驻扎在城中, 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金明西北边有浑州川, 土地肥沃平坦。在浑州川的尽头处有叫桥子谷的地方, 这是西夏出入的狭隘通道。

  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的旁边修筑招安砦, 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 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砦, 王信修筑龙安砦, 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 修筑十一座城池。到开通名、平戎之道, 沟通永和、乌仁关, 将东西阵法更换为方阵,这样减少了不少兵械。

  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 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这时仁宗正厌恶战争, 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 派遣庞籍回报书信, 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 使旺荣为太尉, 那元昊就不是臣子了, 如今他的来信自称‘ 宁令’或‘ 谟宁令’, 都是官名, 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当时正当西夏刚刚攻破泾原城栅栏, 正商议如何修复。使者来来往往。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又派遣贺从勖前来, 改名字叫曩霄, 称男不称臣。庞籍认为不合礼仪, 贺从勖说:“ 儿子事奉父亲,就像臣下事奉君主一样。如果能到京师, 天子不允许,再回去商议。”庞籍送使者到京师, 于是利用这个机会, 上奏说:“ 羌人很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往来, 国人都担忧抱怨。如今辞理渐通, 一定会有改弦事奉中原之心, 请求派遣使者申述告诉他们。”朝廷采用了他的对策。元昊臣服后, 召庞籍为枢密副使。庞籍说:“ 从陕西用兵以来,朝廷和百姓都感到负担沉重, 请求合并省份减少官员, 退掉靠近要塞的士兵让他们在内地谋生。”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这样节省了不少守边的开支。改任参知政事, 授职工部侍郎、枢密使, 升任户部, 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庞籍初任宰相, 而且单独一人, 立即成为昭文馆大学士, 完全是破格特殊的任职。

明于料事

  皇祐年间,侬智高叛乱, 朝廷多次出师不利,宋仁宗派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说武人不应当专任, 仁宗以此询问庞籍。庞籍说:“狄青起自行伍, 如果用文臣来辅佐他,会造成号令不统一, 还不如不派遣。”诏令岭南诸军, 都接受狄青节度。不久战胜侬智高叛的捷报传到朝廷,宋 仁宗高兴地说:“狄青打败敌人, 是庞籍你的力量啊。”于是想以狄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庞籍为此力争, 朝廷不听。岭南平定后, 二广举人推恩者达六百九十一人, 论者认为过分。

  皇佑五年(1053年),兖州学究皇甫渊由于捕捉盗贼有功, 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奖赏钱, 皇甫渊多次上书请求朝廷任用。道士赵清贶与庞籍是姊妹亲家, 受欺骗替皇甫渊向庞籍求用, 于是与堂吏共同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小吏控告他们, 结果庞籍降职开封府, 将清贶捕捉, 发配到其他边远州县, 未到, 在路上就死了。韩绛上言说庞籍暗中吩咐府吏杖杀赵清贶来灭口供, 朝廷反覆核查没有此事。但上奏不断, 于是罢为郓州知州。居留数月, 兼观文殿大学士。授职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 改任并州知州。

  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要到永兴军任职,经汴京,当时宋仁宗问他,文彦博与富弼二人为相如何?庞籍客观地肯定了皇帝的做法,认为他们二人是不二人选,定是大宋之福。不过,庞籍还告诫了宋仁宗,说,既然用了他,就不要疑虑,不然就成了朝廷之忧了,这一点是为后世所用,既是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晚年生活

  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染病在床,而不能朝政,且他又为继位者之忧而沈溺于后宫及丹药房中,这使得大臣们焦急如焚。此时,庞籍曾中上疏, 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 言辞十分恳切。由于擅自听任麟州在白草平修筑堡垒, 而州将武戡等被西夏打败, 因此又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升任尚书左丞, 没授职。不久,庞籍又被调往定州。

  嘉祐五年(1060年),庞籍被召还京。此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庞籍自以不堪重新为任,就上书告老。无奈之下,朝廷同意了庞籍的请求,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为颍国公。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庞籍去世, 终年七十六岁。这时宋仁宗身体不适, 废朝、临奠都未实现, 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同年六月追赠司空, 加侍中, 谥号庄敏。

主要成就

  庞籍通晓律令, 擅长吏事。执法严密, 军中有人犯法, 或断肢斩首剖腹分裂肢体, 或多次抽打致死, 因此士兵们都害怕而服贴。治理百姓十分爱惜, 到他任宰相时, 其声望比在郡县任官时要低。

家庭成员

子:庞元英,朝散大夫;

孙:庞恭孙。

猜你喜欢

  • 赵时举

    赵时举,字存晦。饶平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进士。官黄州推官。事见清光绪《饶平县志》卷七。

  • 孔绍安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 叶维荣

    叶维荣,河南商邱人,清朝官员。他于1732年(雍正十年)上任台湾凤山县县丞,是监生出身。范咸主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记载,他亦为该官职的首任清朝官员。

  • 王和卿

    王和卿,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朱瑄

    字枢臣,江南吴县人。

  •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 许棐

    许棐fěi(?~1249)字忱夫,一字枕父,号梅屋。海盐人(今属浙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隐于秦溪,筑小庄于溪北,植梅于屋之四檐,号曰梅屋。四壁储书数千卷,中悬白居易、苏轼二像事之。

  • 陈烓

    陈烓(1449~1527年),陈叔刚胞侄,字文用,号蒙庵,晚号留余。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任潮州推官,饶平山民抗拒官府苛税,陈烓前往处置,十日即告安定。他巡行之处,冤民有从数百里外前往告状者,立即判决,案无滞留。后升南京御史,巡视两浙,奏劾贪吏监司以下13人,名声大起。弘治元年(1488年),陈烓上疏奏苏民困等8事,均被采纳,后升广西佥事、浙江佥事,以病辞归。

  •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