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陈允平生平

陈允平生平介绍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查看陈允平的诗词古文

家族成员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

家庭背景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作品影响

陈允平生前颇有词名,影响延及清代。南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记载陈允平“才高学博,一时名公卿皆倾倒”,“倚声之作推为特绝”;南宋周密《绝妙好词》选录西麓词9首,名列第7位;南宋张炎《词源》卷下评西麓词“本制平正,亦有佳者”;清代曹庭栋《宋百家诗存》称陈允平“清风劲节,世尤高之”;清代朱彝尊《词综》收录西麓词23首,名列第11位;清代陈廷焯《词则》收录西麓词17首,名列第12位;据唐圭璋《词话丛编》统计,清代有20部词话都提及陈允平,其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陈允平的词最为推重,共有15条谈及且多是褒奖之辞;梁令娴《艺衡馆词选》收录西麓词9首,在所选南宋52人中名列第7位。从这些接受情况来看,陈允平颇有词名,人品亦为人称道。他是可以和周密、王沂孙、张炎齐名的宋末一家。

猜你喜欢

  • 陈东

    陈东(1086~1127年),字少阳,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于一个“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陈东很早就有声名,洒脱不拘,不肯居于人下,不忧惧自己的贫寒低贱。蔡京、王黼当时用事专权,人们不敢指责,只有陈东无所隐讳忌讳。他参加宴会集会,在座的客人害怕连累自己,都避开他。后来以贡士进入太学。

  • 翁宏

    (约公元九一五年前后在世)字大举,桂林人。生卒年均不详,不仕。入宋,寓居昭、贺间。与王元、廖融等交游唱和。《宫词》(一作《春残》)等诗最为当时所称。所作诗今存三首。

  • 朱续晫

    朱续晫,字明远,平阴人。雍正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贵州粮道。

  • 张正一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正壹。排行六。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为左补阙,因上书言事得召见,同僚刘伯刍、王仲舒等数以酒食相过从,韦执谊恶其朋聚觊望,奏贬之(《通鉴》卷二三六)。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户部员外郎。二年随武元衡至西川,任节度观察判官(《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八《诸葛武侯祠堂碑》)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约于元和五年以国子司业致仕。事迹见《白居易集》卷五五《张正一致仕制》、《唐诗纪事》卷四五等。《全唐诗》存诗1首。

  • 卫中行

    (?—829)唐河东安邑人,字大受。德宗贞元九年进士。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宪宗元和元年,在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元和末自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 伏知道

    南朝陈诗人。平昌安丘(今属山东)人。当与伏知命为兄弟。生卒年不详。存《从军五更转》五首,见《艺为类聚》,《乐府诗集》;又《咏人聘妾忍逐琴心诗》、《赋得招隐》皆见《艺为类聚》。

  •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姚煦

    姚煦,字季和,号雪泉,明常熟人。大致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有《泉香集》。

  • 张称

    生卒年不详。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叔祖九龄,有诗名。称于肃宗至德中曾以诗谒宰相房琯。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二四。《全唐诗》存诗1首。

  • 袁崇冕

    袁崇冕(1486~1566)初名衮,号西野。明代济南章丘人。生于科第之家,父亲袁弼、兄袁公冕、弟袁轩冕均为进士。袁崇冕富有才气,为人正直。与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志趣相投,关系极为融洽,常在一起作词赋曲,并组织“富文堂词会”,共同研究创作词曲。袁崇冕的词曲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时人评价其词曲足与杂剧名家康海、王九思的作品相并列。李开先认为其词曲“语俊意长,雅俗兼备,声中金石,色兼玄黄”。著有《春游》、《秋怀》、《拾闲野意》、《西野乐府》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