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朱淑真生平

朱淑真生平介绍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查看朱淑真的诗词古文

情爱世界

  后人给朱淑真的诗集作序,说她“嫁为市井民妻”,当根据考证,她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一个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婚后不久,她便因失望而发出了这样的抱怨:“鸥鹭远洋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对于《生查子》词,作者究竟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一直都存有争议。词的含义浅白易懂,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的约会,作者是谁,却惹来争议:闺阁妇女自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按那时的说法,无疑就是邀人私奔之词,要比李清照被后人指责:“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来得更为严重。所以明代的杨慎在《词品》里一本正经地斥责朱淑真为“不贞”。

  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离异后才另觅爱人,还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出轨,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她实在娘家的情况来看,她最后应该已经跟丈夫分居,纵使没有得到正式的休弃,不算“大归”,事实上已经离异。后考证其因与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终”,“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据此猜测她又可能是投水自尽,死于湖中,尸骨都不能安葬。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序文开头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作品特点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曾作一“圈儿词”寄夫。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夫不解其意,于书脊夹缝见蝇头小楷《相思词》,顿悟失笑:“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宁故里。朱淑真的“圈儿词”实际是咏月诗的形象化表达,是抽象画的另一种形态。诗人的幽默含蓄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

  圈儿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也有称清朝的梁绍壬写的,但是朱淑真写的已被有关学者证明。

作品溯源

  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生平考证

  一、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塘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

  二、有关朱淑真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江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初年时在世。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予一文法小吏,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猜你喜欢

  • 王晞

    (511—581)北齐北海剧人,字叔朗,小名沙弥。王猛六世孙。魏末,官府征召,皆不就。后随高欢,为中外府功曹参军、常山王高演友,深得演器重。文宣帝高洋昏逸,演屡谏,高洋疑为晞所教,髡鞭钳配甲坊,后又得为常山王友。高洋死,废帝高殷立。杨愔等执朝政。高演在鲜卑贵族支持下杀杨愔等,夺帝位,晞实为谋主。孝昭帝高演立,除散骑常侍,兼吏部郎中。后拜太子太傅。后主高纬武平初迁大鸿胪。齐亡,周武帝以为太子谏议大夫。

  • 汪时中

    元祁门西隅人,字天麟。博学不仕,隐居查山,与兄汪克宽讲学,人称查山先生。有《三分稿》。

  • 杨冠卿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李羽

    生卒年不详。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南唐时,尝献诗江淮郡守以讽谕,颇得称赏。后由郡守举荐,遂登进士第,时年已五十。事迹散见《南唐近事》(见《诗话总龟》卷一)。《全唐诗》存诗1首。

  •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 陈士元

    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号养吾,小名孟卿,一号江汉潜夫,又称环中愚叟,明代湖北应城西乡陈岭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滨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士元去世,享年82岁,葬在应城西北20里的孙家山。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 顾瑛

    (1310—1369)元昆山人,一名德辉,又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园池名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学士咸至其家。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冠绝一时。尝举茂才,授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士诚再辟之,遂断发庐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