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诗词古文>伍乔生平

伍乔生平介绍

伍乔,生卒年月不详,南唐庐江人(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自幼入庐山国学,工诗文。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年70卒。>>查看伍乔的诗词古文

生平

  中国历史上开科取士(包括农民起义政权)共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则为649位。其中,五代十国南唐惟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伍乔。这也是庐江县历史上惟一的一名状元。

  伍乔自幼聪颖异常,且好学。时值少年,便口出豪言:“淮人无出己右者。”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苦节自奋。南唐大保十三年(955),开科大试。伍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他一举中试,初选入围,名列第三。根据南唐科考惯例,主考官要宴请初试入围者,且要现场赋诗作文。一开始,按初试成绩,第一名宋贞观坐首席、第二名张洎、第三名伍乔依次而坐。酒过数巡,伍乔呈上自己的新作《八卦赋》,主考官阅罢,连连拍案叫好,并立马邀伍乔坐首席,宋贞观、张洎次之。不久,复试出榜,伍乔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当朝皇帝中主李璟也是一个大诗人,御览伍乔的《八卦赋》,赞其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实为难得的好文章,便降旨将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伍乔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仕途

  伍乔高中状元后,却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只是把他外放歙州当司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闲职。4年后,和他同年擢第的张洎却深得皇上眷宠,官至翰林学士。于是他便写《寄翰林学士张洎》诗一首,表明心迹,试图请张洎向朝廷进言,让他回京城任职。其诗曰:“不知何处好销忧?公退摧樽即上楼。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长达帝王州。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郡流。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张洎接到这首诗颇感意外,尽管当年伍乔把他挤到第三,但他此时却为伍乔对自己的信任所感动,便积极向皇上进言,荐举伍乔文才。交泰二年(959),朝廷诏伍乔进京,官封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

诗作

  他的诗作不反映重大题材的现实生活,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他喜欢选用山、水、竹、林、苔藓、闲云、野鹤、雾霭、月光等意象入诗,营造一种清幽闲淡的意境。他的答友人、游览题咏之诗句,多透露出他对闲云野鹤式隐逸生活的倾心向往。诸如:“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等。伍乔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幽细”、“寒苦”。其代表作有《冬日道中》:“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苍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伍乔诗作。
另有诗作:《观华夷图》、《观山水障子》、《寄落星史虚白处士》、《寄史处士》、《九江旅夜寄山中故人》、《林居喜崔三博远至》、《龙潭张道者》、《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暮冬送何秀才毗陵》、《僻居酬友人》、《僻居秋思寄友人》、《僻居谢何明府见访》、《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宿山》、《题西林寺水阁》、《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闻杜牧赴阙》、《游西禅》、《游西山龙泉禅寺》。

隐居

  宋开宝九年(968)南唐亡。伍乔不愿入北宋为仕,隐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

猜你喜欢

  • 何赞

    何赞(1485-1544),字尧卿,号瑞山,黄岩城内后巷人。

  • 王穉登

    王穉登(1535—1612),即王稚登,字伯谷,号松坛道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王穉登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吴会。嘉靖年间,两度游学京师,客大学士袁炜家。万历二十二年,与陆弼,魏学礼等召修国史。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擅长书法,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名作《黄浦夜泊》存世。

  • 赵崧

    赵崧,字筱容,遵义人。有《含光石室诗草》。

  • 吴大有

    吴大有,(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有大,一字勉道,号松壑,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末前后在世。宝佑间,(公元一二五六年左右)游太学,率诸生上书言贾似道奸状,不报。遂退处林泉,与林昉、仇远、白珽等七人,以诗酒相娱。元除,辟为国子检阅,不赴。大有著有松下偶抄,千古功名镜及雪后清者,归来幽庄等集传与世。词存一首,载《绝妙好词》卷六。

  • 王思廉

    (1238—1320)元真定获鹿人,字仲常。元好问弟子。至元十年,以荐为符宝局掌书。累擢为翰林待制。每侍读,世祖辄令大臣听受。二十九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以病归。三年,起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 郑廷鹄

    郑廷鹄,字元侍,号一鹏,琼山人。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探花。授工部主事,调仪制郎,升吏科给事中,晋工科左给事,擢江西提学,迁江西参政。以母老乞归,筑室石湖,著书自娱,累荐不起。祀乡贤。著有《藿脍集》、《兰省集》、《掖垣集》、《学台集》、《石湖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九、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六、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等有传。郑廷鹄诗,以明陈是集编《溟南诗选》(民国二十年海口海南书局印行)卷二所收郑诗为底本,参校同年海口海南书局印行《海南丛书》第六册所收之《石湖遗集》。集外诗附于后。

  • 尉迟匡

    唐幽并人。玄宗时进士。因连年不第,乃于开元末投书宰相李林甫,语多讥刺。林甫得书大怒,匡畏而退居林墅。亦能诗。

  • 陆诜

    陆诜(1012年~1070年),字介夫,余杭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初任北京(今河北大名)签书判官。庆历七年(1047年),王则领导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军民起义,陆诜奉命镇压,以功升集贤校理、通判秦州(今天水市)。历任陕西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知桂州(今桂林市)。

  • 雪梅

    明僧。吴人。嘉靖中游金陵,不拘戒律,日饮茗,间或食酒肉。专修净土宗。每见法师讲经,便笑曰:“乱说。”偶出一语驳难,闻者汗下无以应。工诗文,自序其诗,每以寒山、拾得自况。

  • 毛滂

    毛滂(1056——?约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