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áo

茅姓,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茅国,后茅国灭亡,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二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有邾国大夫茅夷,其后代遂以其名为姓,即茅姓。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南,后来在陈留、晋陵发展成望族。今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均有茅氏分布。

茅姓历史人物有茅焦,战国秦臣。秦王政以事迁太后于雍(陕西凤翔),下令有敢谏者死,茅焦冒死入谏,认为秦正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此举会使各诸侯背离疏远秦国。于是秦王迎还太后,拜茅焦为上卿。茅坤,明文学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进士。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影响较大。茅鸿儒,又名兆儒,清画家,浙江钱塘人。工于诗词,喜欢游山玩水,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学家。主持修建了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之茅乡),子孙以国为氏(7,11,12,17,60)。②周时戎之别族有茅戎(亦称贸戎)(21)。族人分布于今山西平陆境,有以茅为姓者。③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东海(17,21,418),陈留、晋陵(7,21,60)。【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茅夷鸿,春秋时邾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 “周公第二子茅叔封於茅,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云: “周公之后也。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②或出自古代戎国,故地在今山东之曹县东南。

春秋郑大夫有茅地、茅夷鸿; 秦代有博士茅焦,上书说始皇; 《神仙传》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隐句曲山,成仙去,未知其为茅国之裔或别有茅邑也。望出陈留、晋陵。

又,汉代有茅容; 宋代有茅湘,丹徒人,兵部侍郎; 明代有茅坤,归安人; 当代有茅以升,桥梁建筑家。

猜你喜欢

  • 读音:Jī《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注引 《广韵》云: “嵆,姓也,出谯郡。”(按:嵆,当为嵇之异体字,故嵆氏当与嵇氏同。详见“嵇”条。)

  • 读音:Qū【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称: “现代罕见姓。”未道其详。

  • 格爾博特

    读音:Gé’ěrbótè【综】清正红旗蒙古亲军恩得尔虎之妻为格尔博特氏(260)。

  • 兀撒惹

    读音:Wùsārě【源】 金时女真人姓,以部为姓。其先出于辽东乌若部,在鸭子、混同二水(今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后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今吉林农安东北),见《元史·张孔孙传》(57,71)。《契丹国志

  • 读音:tún【源】 春秋时楚有扬豚尹官,其后以豚为氏(60,62)。【人】 豚少公,汉时人,见《印薮》(15,21)。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 (春秋)楚有扬豚尹官,(见《左传》

  • 蔣棟

    读音:Jiǎngdòng【源】彝族姓。居云南宁蒗(375)。

  • 读音:Píng【源】 ①春秋时有夔子国,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之夔子城,地名夔沱,为其故址,其后有凭氏(17,60,62)。②关西夫蒙氏之后改为凭氏(60,62)。③古读冯为凭,凭、冯或为一姓(60,62

  • 读音:Chéng/Cherng【综】源出不详。台湾台南有此姓(68,261)。

  • 读音:Bǐ【源】 ①商汤时左相仲虺之后(17)。②商时有妚国,后因以为氏(17)。妚同娝,故有娝氏。亦见《直音》(15,21)、《纂文》(6,11)。【望】 河东(17)。【变】 亦作〔妚〕、

  • 裸補

    读音:Luǒbǔ【综】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