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特宫之后(7,9,12,17,60)。②东乡族姓。【望】 平昌(17,418),巨鹿(15,21,60)。【变】 一作〔犆〕(17)。【布】 安徽淮南(362)、北京、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长治、运城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归 “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 “晋大夫特宫之后。望出昌平、巨鹿。”《中国姓氏大全》称: “江南多此姓。”
唐代有特庞勒; 金代有特虎雅。
【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特宫之后(7,9,12,17,60)。②东乡族姓。【望】 平昌(17,418),巨鹿(15,21,60)。【变】 一作〔犆〕(17)。【布】 安徽淮南(362)、北京、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长治、运城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归 “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 “晋大夫特宫之后。望出昌平、巨鹿。”《中国姓氏大全》称: “江南多此姓。”
唐代有特庞勒; 金代有特虎雅。
读音:Ăi【源】 霭翠,乃苗部阿画之裔,元末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兼顺元等处宣慰使,明洪武初归附,授怀远将军,世裔宣慰使,见《明一统志》(15,17,21,24,60)。其后为霭氏。【变】
读音:Sàgū【变】代北人姓。随魏南徙(12,15,44,60)。一作薛孤氏(2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迁。”后改单姓“萨”。或作“薛孤
读音:Huángzǐ【源】 周宣王之后有皇子氏,见《神仙传》(60,62)。【人】 皇子告敖,春秋时齐士,见《庄子》(6,7,21,24)。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读音:Tuó/Two【综】 駞即驼。新疆呼图壁有此姓(342)。
读音:Lú【源】 ①系自偃姓。古庐子国之后,见《风俗通》(1,17,60,62)。古庐子国,又称巢伯国,即春秋时舒国及群舒诸国,故城在今安徽合肥。②庐,楚邑,戢犁为庐大夫,其后以邑为氏(17,62)。
读音:Yī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伊姓在《百家姓》中
读音:Chǎn/Chaan【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公孙侨,异名子产,其后以为氏(60,62)。②春秋时秦大夫改产之后(60,62)。【望】 彭城(17,21,418),【布】 山东新泰(359)、
读音:Wēnjiā【综】 清正红旗蒙古牲丁德璘之妻为闻佳氏(260)。
读音:jiā【源】 ①见《万姓统谱》(15)。②清满洲人姓(260)。【布】 河南商城(308)、台湾桃园、高雄(64,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佳正,明时沂州人,正统中任训导,见《沂
读音:Xuàn【源】 后世有铉氏,当因宋避玄字讳时,加金旁以别之。如句字加草为苟,加系为絇之类,见《姓氏寻源》(60,62,63)。【布】 江苏铜山、山东泰安(62)、东平、台湾高雄(6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