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
读音:huàng
【源】 东汉末,韦晃与耿纪、吉平谋诛曹操,不果被杀,其后以名为氏(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山西之太原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去声”部。《姓氏考略》注云: “当出汉末韦晃之后。晃与耿纪、吉平谋诛曹操不果,被杀,后人以名为氏。”
汉代有晃华,文士。
【源】 东汉末,韦晃与耿纪、吉平谋诛曹操,不果被杀,其后以名为氏(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山西之太原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去声”部。《姓氏考略》注云: “当出汉末韦晃之后。晃与耿纪、吉平谋诛曹操不果,被杀,后人以名为氏。”
汉代有晃华,文士。
读音:ā luó车师后部王阿罗多。见《汉书》:姓阿罗,名多。(见《姓氏考略》)
读音:Éyíluó【源】 西夏人姓(240)。或即讹氏。
读音:Lùnxī′nuò《姓氏词典》 引 《唐书》 收载,“唐有论悉诺·鲁,论悉诺·息。”未详其他。
读音:Yá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8)。
读音:Gēmài《姓氏词典》引《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míng【源】 见《类篇》(80)。作〔瞑〕(91),误。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类篇》 收载。其注云: “暝,姓。”未详其他。
读音:Huǎnjī【综】北魏时代北姓(44)。后改为缓氏(9,60,70)。亦作和稽(60,70),〔如稽〕(7)。按,缓稽、和稽或即同一姓之异译,参见和稽姓。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收载
读音:Gǎonǎ【综】 苗族姓。世居贵州凯里(旧称炉山),汉姓为杨(116)。
读音:Dálātè【综】 清正红旗蒙古护军安代之妻为达拉特氏(260)。
读音:Ní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乌尔锡河、沈阳、杏山等地(23,63,180,260)。【变】 后改为尼氏(180)。清代满族姓氏。散处沈阳、乌尔锡河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