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①一卷。唐张果(生卒年不详)撰。张果,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称,不知何许人,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临汾)、晋(太原)间,时人传说他有长生秘术,武则天遣使召之,诈死未应。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有人在恒州(今大同市东)山中见到他,朝廷遣使迎至东都(今河南洛阳),唐玄宗想要将玉真公主下嫁给他,竟大笑不奉诏。后来他恳请还返山中,唐玄宗准其请,放其归山隐居,张果便隐入恒山,不知所终。他的著述除此书外,还有《阴符经辨命论》一卷(已佚)。《黄帝阴符经注》,亦称《阴符经玄解》,又称《阴符经太无传》、《张果阴符经注》。唐人研究《阴符经》者,有李筌等人,且传有李筌自称得《阴符经》于嵩山虎口岩石室之中、于骊山逢老母传授微旨等怪诞之说,故张果在《阴符经注序》中,批评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并称“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因其“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而编之,附己注而成书。张果采用所得无名氏的《阴符传》,参照李筌注本,引用太公、鬼谷子、伊尹等数家之言注解经文,以简明流畅之语,详尽阐述圣人如何运用心智、体察自然之本性,掌握机变、体天用道,进而达到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的目的。认为《阴符经》主要讲述圣人体天用道之机,照之以心,契之以机,就是《阴符经》的主要含义。此书注文中常引李筌之言并斥之。五代、宋、元以后学者,对张果注本争议无多,但以不同标题录入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通志》等皆有载录。张果注本是继李筌之后最早的注本,与李筌注本并行于世,近古而颇能阐明经旨,迥出于它注之上,是后世研究《阴符经》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宋《云笈七签》本,明《道藏》本。②一卷。金侯善渊(生卒年不详)撰。侯善渊,金道士,号太玄子,修道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精通道书。撰有《上清太玄集》、《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鉴诫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黄帝阴符经注》等。南宋学者注《阴符经》,常按道、法、术之义分上、中、下三篇。侯氏《黄帝阴符经注》则将三篇合而为一,取经文四百余字本注之,末尾一百多字无注。侯氏主张内著阴灵之性,外契纯一之真;以至真,上通三要之正;以其正,下伏九窍之邪,而达性合纯一之道。注文着重阐述抱一养神,内修至真,使心性与天道纯阳之理相合。其注文简明流畅,颇具文义,非熟研道书者不能为。后世道学者对此注颇为推重,但为注文过简而感不足。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道家存目著录此书,标名为《阴符经注》。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黄山志

    二卷。清张佩芳撰。张佩芳,字荪圃,山西平定人。黄山在安徽县西北,与太平县接界。《黄山志》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共二卷。上卷首形胜、次寺观、次物产。下卷游记,载诸家游记,皆作者自记足迹所及。其考黄山旧称黟山

  • 游金牛山记

    一卷。清潘耒撰。潘耒,参见《游南岳记》条。潘耒游至龙阳,闻县令余若山言金牛山之胜,欣然前往。山在县南,距六十里地。金牛本古名道场,形势雄伟轩豁,为历代祖庭,但已芜废百年,僧迹几绝。当时住持鹤岩,二十七

  • 絮苦斋杂考

    一卷。清戴熙撰。熙字鹿床,号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二甲进士。咸丰十年,太平军陷杭州,投池死。此书所考,大抵经义字学,间及金石文。说《诗·大东》,依《诗序》意,为谭大夫供亿周人过境之词。只是旧注於

  • 丧礼备要

    不分卷。朝鲜申义庆撰。申义庆始末未详,仅知其学出于金沙溪,尝为书堂教师。是书前有光海君十二年庚申金长生序及仁祖二十六年戊子其子集序,集序云:“右申公义庆所纂述,先君子修润而弁之者,行于世有年。惜其书早

  • 近思录

    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合撰。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古文关

  • 金石萃编补略

    二卷。清王言撰。王言,字兰谷,浙江仁和(今杭县)人。咸丰举人。官严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县)县学训导。本书为补订王昶《金石萃编》而作。书中著录自汉至唐石刻及钟铭等41种,皆《萃编》所未录。体例均依照《萃编

  • 帝皇龟鉴

    三十四卷。宋王钦若(962——1025)撰。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进士。历任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判尚书都省、枢密使、同平章事、判杭州等,曾领修《册府元龟》。此书,宋以来史志书目

  • 南雍诫勖浅言

    一卷。明傅新德(生卒年不详)撰。傅新德字元明,又字商盘,定襄(今属山西)人。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右侍郎。此书是任国子监司业署祭酒时训导诸生之文。凡诫言八条,为《淫荡》、

  • 金石订例

    ①二卷。清郭麐(麟)撰。郭麐(1767-1831),字祥伯,江苏吴江人。有《灵芬馆集》等著作。作者撰本书,意为补潘、王、黄三家之书所未备,为例凡六十四条。光绪十四年(1888)“行素草堂”刻本。本书虽

  • 痊骥集

    二卷。不著撰人。书中载有通元三十九论,对于各病症分为五脏治疗,且每症之下,各有方论。现在使用的一些治疗马疾的方剂,大多源于此书。此书颇有实用价值。有《永乐大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