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穀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穀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穀梁先师遗说考》四卷、《穀梁大义详证》四卷、《穀梁传例疏证》二卷、《穀梁外传》二卷、《穀梁决事》二卷、《穀梁属辞》二卷(附《本末》一卷)、《穀梁比事》二卷、《穀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穀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穀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穀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穀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穀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杜预《公子谱》来源于刘向,于是《穀梁传》的师说,也予采纳。又两汉经师解《穀梁传》,多引用《孝经》、《易》、《诗》、《书》、《礼》、《乐》,廖平也沿用此法,以说明六经相通。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引用《京氏易》、《韩诗》;廖平认为两汉博士之学本同一家,于是仿何休之例,凡是《穀梁传》的佚义,就取两汉博士之说进行补充。大体上在于发掘《穀梁传》的古义,以推原礼证为主。廖平说经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往往迭出新义,发前人所未发。虽然立说不一定都站得住脚,但能给学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有光绪庚子(1900)成都刊本,名为《穀梁古义疏》十一卷。《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由廖平之子廖宗泽作过补疏,民国时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将该书与《穀梁春秋外编叙目》一卷、《释范》一卷、《起起废疾》一卷合刊。

猜你喜欢

  • 周易析义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

  • 明辨类函

    一名《詹氏小辨》,六十四卷。明詹景凤(详见《画苑补益》条)撰。《明史·艺文志》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题为《詹氏小辨》。而世所传崇祯五年(1632年)刊本,实为《明辨类函》,盖以后又改名者。此书六十四

  • 李审言切韵

    一卷。唐李审言撰,清顾震福辑。是书新旧《唐志》均未著录。郭忠恕《汗简》征引三条,他书未见征引。顾震福从《汗简》中辑出三条:一慧分徐醉祥岁、二芑切墟里祛狶、三攻切古红古冬。题下注云:此三则有声无义,待删

  • 古书之句读

    《古书句读释例》之初名,见“古书句读释例”。

  • 进善集

    清张天柱(生卒年不详)撰。张天柱字孟高,号擎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张天柱寄居南京时,闻见达官显贵奢侈腐化,世俗风气败坏,故撰此书,共三十篇,意在抨击奢侈风气,规劝人们勤俭

  • 高言集

    四卷。清田茂遇(约1661年前后在世)、董俞(约1661年前后在世)同撰。田茂遇,字楫公,号佛渊、乐饥处士,江苏青浦(今上海)人。少负文名,顺治十四年(1648)中举人,授直隶新城知县,未赴任。康熙十

  • 江南通志

    ① 七十六卷。清于成龙等修,张九征、陈焯纂。于成龙详见河北康熙《畿辅通志》。张九征,字公选,号湘晓,清丹徒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焯,字默公,清桐城人,顺治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康熙

  • 葭里集

    六卷。《葭里二集》六卷。《葭里三集》五卷。清周鐈(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周鐈,字若柯,河北南和人,生卒年不详。顺治诸生,屡赴乡试不进,遂弃举业,专力于诗。著有《葭里集》。此集共六卷。二集六卷,三集

  • 仪礼丧服辑略

    一册。附丧服今制表 一册。清华理撰。理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湖南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按:此书共分二册,第一册是《仪礼丧服辑略》,有自序,序中说到:“《丧服篇》以服为纲,以人为目,言礼服者往往遵用其

  • 爱日堂诗

    二十七卷。清陈元龙(1652-1736)撰。陈元龙,字广陵,号翰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授编修,累擢广西巡抚,在粤七年,政绩卓著,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简。爱日堂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