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

① 二卷。清江沅(1767-1838)撰。江沅字子兰,一字铁君,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江声之孙,能绍其家学。师事段玉裁,段氏很器重他,撰《说文解字注》多与之商榷。著作除是书外,尚有《说文解字音韵表》。是书上卷释字例,凡《说文》本义、引申义之例,皆详加疏通,而于假借之例辨证尤精。下卷释音例,本师说,取段氏谐声表,依谐声偏旁分别部居,求双声之理,明通转之迹。是书成于嘉庆辛未(1811年),稿本旧藏于阮元家,咸丰间李宾嵎从副本传写刊行。② 二十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这是一部专释《说文》体例的著作,在清代众多《说文》著作中别树一帜,足为后学之指导。《说文句读自序》云:“余平生孤行一意,不喜夺人之席,剿人之说,此《说文释例》之所为作也。自永元以至今日,凡千七百余年,颜黄门一家数世,皆精此业,而未有传书;二徐书虽传,多涉草略,加以李焘乱其次第,致分别部居之脉络不可推寻,故博极群书之顾亭林,只见《五音韵谱》,以其杂乱无章也,时时訾警之。苟非段茂堂氏力辟榛芜,与许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所谓《说文》哉!惟既创为通例(指《说文注》对《说文》体例的阐发),而体裁所拘,未能详备,余故辑为专书,与之分道扬镳,冀少明许君之奥旨,补茂堂所未备,其亦可矣。”《说文释例自序》云:“筠少喜篆籀,不辨正俗。年近三十,读《说文》而乐之,每见一本必读一过,即俗刻《五音韵谱》亦必读也。羊枣脍炙积二十年,然后于古人制作之意,许书著作之体,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犁然辨晰,具于胸中。爰始条分缕析,为之疏通”其意,体例所拘,无由沿袭前人,为吾一家之言而已”。其书前十四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各卷后附有“补正”,往往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的形体和说解。卷一首为“六书总说”;次为“指事,分正例一,变例八。卷二为“象形”,分正例一而其类五,变例十。卷三首为“形声”,次为“亦声”,次为“省声”;次为“一全一省”,次为“两借”,次为“以双声字为声”,次为“一字数音”。卷四首为“形声之失”;次为“会意”,分正例三,变例十二;次为“转注”。卷五首为“假借”,次为“文饰”,次为“籀文好重叠”,次为“或体”,次为“俗体”。卷六为“同部重文”。卷七为“异部重文”。卷八首为“分别文、累增字”,次为“叠文同异”,次为“体同音义异”,次为“互从”。卷九首为“展转相从”,次为“毋从子”,次为“《说文》与经典互易字”,次为“列文次第”,次为“列文变例”。卷十首为“说解正例”,次为“说解变例”。卷十一首为“非字者不出于说解”,次为“同意”,次为“阙”,次为“读若直指”,次为“读若本义”,次为“读同”,次为“读若引经”。卷十二首为“读若引谚”,次为“读若同字”,次为“双声叠韵”,次为“迻文”,次为“衍文”。卷十三首为“误字”,次为“补篆”。卷十四首为“删篆”,次为“篆”,次为“改篆”,次为“观文”,次为“纠徐”,次为“抄存”。卷十五至卷二十为“存疑”,列出对《说文》的各种疑问。以上可见,《说文释例》内容相当丰富,结构颇为谨严。其中在六书条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其中“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分别文、累增字”等条分别精细,确不可易,十分重要。是书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有山东自刻本,光绪九年(1883)成都御风楼重刻本,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1983年武汉市古籍书店又据以影印。

猜你喜欢

  • 易学赘言

    二卷。清谢珍撰。谢珍字宝斋又字瑞周。江苏武进人。此书纯以宋人义理易说为宗。于其述说之后则采先儒旧说,但不注明出处。如“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离坎者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此”。这原是荀爽《释乾彖

  • 仁端录痘疹

    见《仁端录》。

  • 新法算书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

  • 五经圭约

    明蒋鸣玉(生卒年不详)撰。鸣玉字楚珍,号中完,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崇祯十年进士,官台州府推官。他于四书五经皆有讲义,解四书者名《舌存》,解五经者名《圭约》,取如土圭测日影,至约而赅之意。初每经皆分总

  • 独断

    二卷。东汉蔡邕(132-192)所撰。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曾为河平长、郎中,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

  • 系传说卦辑义

    无卷数。清末黄福辑。黄福,沔阳人,其它不详。据此书自序“程传只解上下经不及十翼。而系辞传以下注,惟朱子本义为简括,兹本朱子,间亦参取他家,附以鄙见,汇为一编”,作者力图恢复孔子易说之真貌。认为系辞各有

  • 柳亭诗话

    三十卷。清宋长白撰。宋长白原名俊,以字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均不详。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宋长白客游广德柳亭,著书消夏,故取名《柳亭诗话》。自三代以迄近人,凡涉于诗者,多所记录

  • 无住词

    一卷。宋陈与义(1090-1138)撰。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出身,任太学博士,累迁兵部员外郎,官至参知政事。才智超群,儿时就能作文,尤长于诗,尝赋墨梅。著有《简斋集》(已著

  • 纲目志疑

    二卷。清华湛恩撰。湛恩字孟起,一字子屏,金匮(今属江苏)人。官教职。朱子著《纲目》,自序谓书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惟凡例一卷出于手定,当时李心传已议其草本于唐肃宗朝,直脱二年之

  • 南通方言疏证

    四卷。孙锦标撰。锦标字伯龙,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县)人。是编卷首为例言及孙氏共和元年(1912年)自序,次为旧《通州志》所录方言原文。卷一为释天、释时、释地、释水、释火、释宫、释亲、释戚、释妇女、释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