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宫室图

群经宫室图

二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扬州市)人,著名经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少颖异,家寒微,勤苦于学。嘉庆六年中举,一应会试不中,即绝意仕进,专心于治学,设馆授徒。与阮元友善,又为其族姊夫,情好至密。阮元督学山东、浙江时,几次招他出游,切磋学问。后于里居筑“雕菰楼”,为读书著说之所,足迹不再入城市。死后,阮元作传,称其“精深博大,名曰通儒”。焦循于经史、历算、音韵、训诂,无所不精。诸如顾炎武、阎若璩、梅文鼎、毛奇龄、张尔岐、江永、程瑶田、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王引之、姚文田、汪中等,都受到他的高度评价。焦循与阮元齐名。在学术上认为汉学家的考据,在于考度繁琐,也反对明人的空虚以及“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而主张从实处下手,正确对待前人研究成果,切忌主观臆测,强调“通核之学”。认为学贵善思,并说自己平生最得力于“好学深思,空知其意”八字。提倡相互争辨,相互学习,认为孔子“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中的“不让”说的就是争辨。一生著述宏富,多达数百卷,除本书外,还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三种合称《易学三书》)、《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论语补疏》三卷、《周易补疏》二卷、《尚书补疏》二卷、《毛诗补疏》五卷、《春秋补疏》五卷、《礼记补疏》三卷(以上六种合称为《六经补疏》)、《禹贡郑注释》二卷、《孟子正义》三十卷、《加减乘除释》八卷、《天元一释》二卷、《释弧》二卷、《释轮》二卷、《释椭》一卷(以上五种合称为《里堂算学记》)、《北湖小志》六卷、《李翁医记》二卷(以上全都收入《焦氏丛书》)、《雕菰楼集》二十四卷、《忆书》六卷、《邗记》六卷、《红薇翠竹词》一卷、《仲轩词》一卷、《里堂家训》二卷、《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诗陆氏疏疏》二卷、《论语通释》一卷、《易余龠录》二十卷、《花部农谈》一卷、《开方通释》一卷、《剧说》六卷、《焦里堂先生轶文》一卷、《三礼便蒙》四卷、《里堂道听录》五十卷。本书是焦循专论明堂制度的著作,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明堂制度为儒家所重视,是读《礼》类书籍的关键所在,但由于记载疏略,争论很多,尤其如明堂九五之辨、堂室之分、户牖之繁、修广之数、方向位置,众说纷纭。蔡邕所作《明堂论》,误据秦汉之制为周礼,李谧所撰《明堂制度论》,语多悖晦。蔡、李两说并同于《考工记》、《大戴礼记·盛德》篇。清代惠栋以蔡邕之说为宗,著《明堂大道录》,颇不足信。焦循本书征引《周礼》等典籍中有关记载,进行仔细考证,并对蔡邕、张惠言、孔广森等的看法进行反驳,见解颇为独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城、宫、门、屋四类,作图三十一幅,附图七幅,下卷分社稷、宗庙、明堂、坛、学五类,作图十九幅,附图五幅。全书共九类,图五十幅,附图十二幅,每幅图均有说一篇,广征博引,进行考证。如根据《礼·月令》五大庙之文,解释匠人五室左右个为大庙的左右偏,并非别有隅室,其义较通;对明堂小于路寝的原因,也说得较为綦详。其它如认为有四荣一定有四霤,如果只是南北有檐,而东西无檐,那么两头翘起之檐将何所附?这就象说有东荣无东霤一样不可。又《礼》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认为是门中之闑西,并非门西之闑西。所论俱通核。关于闱门历来聚讼不一,焦循考之“士冠礼适东壁见于母”注:“适东壁者,出闱门也,时母在闱门之外。妇人入庙由闱门”,然后以匠人左祖右社而明之,即宗庙在室之东,妇人由寝入庙之闱门,当在庙西。江永、戴震、张惠言都图闱门于东墙,孔广森则图在北墙、金鹗甚至认为四周都有闱门,均错,只有焦循此见独对。其考述夹室之制,黄以周《礼故》曾议其不对,论述东西堂下把东堂、西堂连续。也未合于礼。《礼经》所言,多是庙制,庙有东西墙则东西堂必定南向,而非东西向无疑。清代学者认为本书无凭空臆说之弊,也不株守旧说,考求古代宫室结构,至为详尽,是研究《礼经》的桥梁,也是历代论宫室制度诸书中较重要的一种。有《焦氏丛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光绪十一年梁溪朱氏小曝书亭重刊本、《焦氏遗书》本。

猜你喜欢

  • 周易爻变义蕴

    四卷。元陈应润撰。应润字泽云,天台(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至正年间(1341-1368)官桐江宾幕。该书即成于桐江。其书本名为《周易爻变易蕴》。大旨为义理玄妙之谈,堕于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

  • 古书疑义举例补

    续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作品,详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柳州诗集

    十卷。清陈增新(生卒年均不详)编。陈增新字子更,嘉善(今属浙江)人。顺治初,增新与同里魏学渠等结社相唱和,称“柳洲八子”。其后攀附者日众,共七十余人。著《柳洲诗集》。此集共十卷。今观其集,其诗体格相似

  • 读论衡

    一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事迹详见《群经平议》。王充《论衡》,包罗宏富,可以证经,可以考史,也可以推证百家诸子等。俞樾阅读《论衡》,每有心得,随笔札记,以成此书。此书借以推证他书之处颇多,如“水潦降不献

  • 春秋举例

    一卷。清庄存与(详见《八卦观象解》)撰。存与有《春秋正辞》十一卷,《春秋举例》附在后面,与之相辅而行。该书共十条,编为一卷,依次为:《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一事而

  • 尚书微

    一卷。清刘光縢撰。本书所解释的只有《西伯戡黎》、《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等几篇,颇多新见,其中尤以解《金縢》为新,认为“武王知周公之圣,荐之于天祖

  • 论语释疑

    一卷。魏王弼(226-249)撰。清马国翰辑。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魏著名思想家。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隋书·经籍志》有《论语释疑》三卷。马从皇侃《论语注

  • 洙泗考信录

    四卷。余录三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精通经史之学,开近代疑古风气之先。著有《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

  • 石经鲁诗

    一卷。清马国翰辑。共一百七十三字。大都是《唐风》、《魏风》之《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扬之水》等十篇的内容。《隶续》卷四还有

  • 五经汇解

    题抉经心室撰。据考:这个人就是赵贤。赵贤,字子进,浙江钱塘人,光绪丙子年(1876)进士,曾任知县,分发江苏。生卒年不详。这本书本来称为《群经汇解》,由于考场上只考五经,故鸿文局的主人先索去五经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