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四变记

经学四变记

四卷。《五变记》二卷。廖平撰。廖氏一生潜心于经术,极力倡导今文经学,著书立说有很多新的创见,独具特色。清末刊其学说于世,如《今古学考》等,见者无不惊异,为其治学精深而折服。廖平七十岁时(时任国学专门学校校长),自订新旧著作为《六译馆丛书》,由存古书局印行。《经学四变记》、《五变记》是廖平的主要著作,反映了他经学思想的变迁,并自谓先后经过六变。《经学四变记》卷一:“古今”,即分别今古文经(“初变”);卷二:尊今抑古,即尊崇今文经学,贬抑古文经学(“二变”);卷三:“小大”,即分大、小二统,以《王制》为小统,是统治中国的,《周礼》为大统,是治全世界的。这样就消除了今古经学的对立(“三变”);卷四:“天人”,即分人学、天学。人学讲六合以内的事,天学讲六合之外。以《尚书》《春秋》为人学二经,《诗经》《易学》为天学二经(“四变”)。《五变记》分上下两卷,上编为人学三经,即《礼记》、《春秋》、《尚书》。下编为天学三经,即《诗经》、《周易》、《乐记》,把天学、人学、大统、小统融合为一,并撰《孔经哲学发微》,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廖平以《春秋》为治国之书,《尚书》为平天下之书,同时,把《诗经》《周易》上升到哲学本体来认识。不仅冲破了汉宋以来儒子治经学的藩篱,而且在治经学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不难看出,这正是廖平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对儒家经典进行的新的阐释。有存古书局民国三年(1914)版、《五变记》见《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养生肤语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传》)撰。古来谈养生者,或以宏篇巨著谈玄说奥,或以寓言俗语比喻龙虎汞铅,提倡修道炼丹,飞举成仙。陈继儒则以常见之语述养生之要。此书主张以寡欲、保神及起居、调摄诸法达养生之

  • 博异志

    一卷。唐谷神子撰。生卒年不详。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或曰名还古,而不知其姓。”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中认为即唐代诗人郑还古。后人多从此说。郑还古自号谷神子,唐宪宗时登进士第

  • 上生集

    八卷。明秦(约1610年前后在世)撰。秦,字日上,一字广斋,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诸生。上生为其号。此集乃崇祯初其子堈、圬所刻。前四卷为诗,后四卷为文。前有小传称,其长斋绣佛,趺坐焚修。为耽于

  • 续文献通考

    二百五十四卷。明王圻(生卒年不详)撰。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官陕西布政参议。以著书为事。著有《三才图会》、《稗史类编》、《东吴水利考》。本书为续马端临之《文献通考》,而稍加变更其门目

  • 则克录

    见《火攻挈要》。

  • 广灵县补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亦铭纂修。杨亦铭字鼎臣,河南商城人,出身优贡,光绪六年(1880)任广灵县知县。光绪六年,杨亦铭掌广灵,适奉檄修志。亦铭邀集众绅,商议补修之事。不久即设局,分派筹费,广询父老

  • 王文端集

    十四卷。明王家屏(1538-1603)撰。王家屏字仲伯(一作忠伯),山西山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谥文端。家屏有《王文端奏疏》,已著录。据《明史·艺文志》记载

  • 蒙古玉匣记

    二卷。不著撰人。此书蒙古名为《新译通用玉匣记》,原为汉语本宗教类书,本出自道续藏、符录神道之类。后有人把此书整理译为蒙文,即为此书。书中首先载列了“宝金匣”一项,即汉本中法师迭择记,其次载列了“一切佛

  • 左传同名录

    一卷。清杨文鼎辑。文鼎,江苏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该书对《左传》中的同名加以汇辑,不作考辨。有清道光己丑(1829)刊本。

  • 江梅梦

    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别号藤花主人,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官至澄海县训导。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聘为幕客。与其共同策划禁烟抗英计划。后升任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学识甚博,平生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