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书正误

汉书正误

四卷。清王峻(1694-1751)撰。王峻字次山,号艮斋,江苏常熟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乾隆十六年(1751)卒,年五十八岁。《汉书正误》卷首自序中说,“暇读《汉书》,每疑注说多缪,随时条记。”《汉书正误》约成书于乾隆六、七年间。书中采摘何焯、陈景云的有一大半,而王峻自己的也就不过三分之一。他立说虽少,但有发明,尤其地理精析。如卷一的“北发渠搜”的‘渠搜’,在雍州西北。卷二的“新秦中”,即今“河套”,卷三“北海”即“鄂罗斯国的泊海儿湖”。卷四说“眩雷”是北边塞名,还有新的释法,是历来汉书注不及的。如卷二的《郊祀志》“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句,师古把“美言”连续,而王峻把“长美”连读,又卷三的“使人先发书”句,师古释为“使人先致书于布发视”,而王峻说“发书”即“致书”。又如《周勃传》“系章邯车骑殿”,师古释为“系章邯之殿军”,而王峻说“诸将同系邯勃为其殿”。纠正旧说之误。有其道理。然而也有考审不当的。如一卷《成帝纪》“财振贷”、师古读“财”为“裁”,而王峻读“财物振贷”。有王氏家刻本。

猜你喜欢

  • 经史辨疑

    一卷。清朱董祥(详见《读礼纪略》)撰。书前目录载辨经者三十二条,辨史者二十三条,总计应为五十五条,实际上五十一条,经史各缺二条。全书好为新说,未见根据,多属推测,所以舛谬颇多。

  • 王公处分则例

    四卷。不著编辑人名氏,也无著成年月。根据书的内容,可以断定为道光时所修。其卷一为公式,卷二为选举、考劾、限期、封荫、文移、营私、仓库、俸饷、户口、恤赏承催解支、灾赈、本章,卷三为祀典、仪式、印信、考试

  • 铜人经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左传连珠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评议》)撰。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很多。此书是他所著《俞楼杂纂》中的一种。编首有他本人的自序,说《宋史·艺文志》所载《春秋》赋,有崔升、裴光辅诸家,今皆不见,只有徐晋卿《春秋

  • 东槎纪略

    五卷。清姚莹撰。姚莹(1784-1852),字石甫,又字明叔,晚年号展和,安徽桐城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组织军民抗击英军进攻台湾,受朝廷嘉奖,进秩二品,赐二品冠服。咸丰元年

  • 甓湖草堂文钞

    六卷。左桢(约清末民初人)撰。左桢字绍臣,江苏高邮人。左桢自幼家贫,无藏书,经史子集皆借读手录,治学颇为艰辛。自认为文艺为末,躬行为本,明经必期致用。左桢早年在杭州、金陵颇俱文名,清末学者俞樾赞其经史

  • 贞复堂集

    十三卷。清黄潆之(约1891前后在世)撰。黄潆之字杭荪,湖南善化人,生卒年均不详。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吏部主事。本书系作者卒后,其子黄仁俊等编次付刻而成。卷一为《劫余集》,收古近体诗五十四首;

  • 春秋合题著说

    三卷。元杨维祯(1296-1370)撰。维祯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山阴(今浙江山阴)人。元末文学家。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后任江西儒学提举,避兵未上,浪迹浙西山水间。明初召诸儒考礼乐,于洪武

  • 见素文集

    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李东阳亟称之,谓其“当以文名世”,官至刑部尚书。林俊为官清

  • 苔谱

    六卷。清汪宪(详见《说文系传考异》)撰。是书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关于苔的文句和故事。第一卷为释名,第二卷为总叙,第三卷为诸品苔,第四、五卷为苔生处所,第六卷为杂录。是书是较早的一部关于记载苔的内容丰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