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

八卷五十八回。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纪振伦,字春华,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又有说作者是熊大木(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无确证。又说作者为无名氏。该书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杨家通俗演义》、《杨家将演义》等。叙事的时代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受禅建立宋朝开始,直到宋神宗朝,跨越一百多年。主要讲述了杨继业子孙五代与辽和西夏等国英勇作战及宋朝廷内部忠奸斗争的故事,最后以十二寡妇征西,杨怀玉率全家入太行山隐居作结。书以讲史为名,实际多是虚构。以宋代的民族矛盾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抗击辽国、西夏入侵的杨家将,对杨家将英雄群像的塑造,是该书的最大成功之处:杨继业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最后兵败不屈,撞碑殉节;六郎杨延昭雄才大略,忍辱负重;杨宗保少年破天门阵,至老仍跃马出征;杨文广也是一生征战,东挡西杀。杨门女将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尤其是大破天门阵中的木(穆)桂英,显示出罕见的巾帼英雄风采。十二寡妇征西则集中表现了杨门女将慷慨悲壮的牺牲精神。与杨家将的一门忠勇相对应,该书对宋朝皇帝的昏庸误国和潘仁美等奸臣的奸诈擅权、陷害忠良也予以了抨击指斥。该书产生于明代后期,朱明王朝日趋腐败,危机四伏,所以该书借描写杨家将历史,表彰忠烈,斥奸骂谗,有明显的借古说今之意。同时也有愚忠愚孝、神鬼迷信、华尊夷卑等消极思想成分,内容比较复杂。艺术上,语言通俗简朴,描绘亦有生动之处,但总地看尚显粗疏,结构不甚严谨,情节有雷同重复和明显破绽,人物刻划不够细腻。特别是后半部写神仙下凡助阵等妖异故事,荒诞不经,使其失色不小。但尽管它在文学史上没有很高地位,所写杨家将故事却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家喻户晓。该书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阁刊本。另有清乾隆宝兴堂刊本,乾隆天德堂刊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重刊本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嘉庆本为底本,用明万历本校勘,分段标点出版。1981年,北京出版社和豫章书社亦出版此书,题《杨家将演义》。

猜你喜欢

  • 乐谱集解

    一卷。隋萧吉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萧吉字文休,梁武帝之兄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孙。其博学善思,精于阴阳算术,《隋书·艺术》有传,称其著有《金海相经要录》、《宅经》、《葬经》、《乐谱》等。《乐谱》即《乐谱集

  • 乐经集注

    二卷。明张凤翔撰。张凤翔有《礼经集注》已著录。是书取用《礼记·春官大司乐》以下三十官为乐经,他说汉代窦公所献的古乐经内容与《大司乐》相同。他用二十官之义证之注疏,且以为很恰当。其文义玄奥,与宋、元诸家

  • 石经考异

    二卷(杭氏七种本)。清杭世骏(1698-1773)撰。世骏字大宗,号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雍正二年举人,乾隆元年召试鸿词,授编修,改御史。此书为补顾炎武《石经考》而作。顾氏依照《隋书·经籍志》

  • 烟画东堂小品

    二十五种,三十四卷。清缪荃孙(详见《云自在龛丛书》)编。此书汇辑宋元以来罕传的小品著作二十五种,共十二册,所辑各书较《云自在龛丛书》为善。如清管廷芬《康熙朝品级考》一卷、清全祖望《公车征士小录》一卷,

  • 国朝六家诗钞

    八卷。清刘执玉选辑,沈德潜、邹一桂校。刘执玉生卒年不详,约康熙、乾隆时人。“六家”指宋琬、施闰章,赵执信、朱彝尊、查慎行、王士正。刘执玉本着“本朝人选本朝诗”之旨,选辑六家诗共一千三百一十七首,厘为八

  • 得一三五

    七卷。清姜中贞(生卒年不详)撰。姜中贞,会稽(今属浙江省)人。据此书卷末许尚质所作《中贞小传》,称姜中贞曾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而得仙术。姜中贞撰《得一三五》一书,是为阐明修炼之旨。书中注解《阴符经》、

  • 三观义

    二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三观义》一书,是智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

  • 诗女史

    十四卷。《拾遗》二卷。明田艺蘅编。田艺蘅,字子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田汝成之子。生卒年不详。其著述宏富,有《田子艺集》等,并传于世。本书辑录闺阁之诗,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拾遗》二卷则都是宋以前人

  • 和硕怡贤亲王行状

    满汉文各一卷。清张廷玉(详见《明史》)撰。和硕怡贤亲王名允祥,为清圣祖第十三子。因助清世宗胤禛夺取皇位,被封为怡亲王。雍正元年(1723年)总理户部。三年(1725年),命理京畿水利。四年(1726年

  • 藏一话腴

    四卷。南宋陈郁(生卒年不详)撰。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一说崇仁(今属江西)人。理宗时,特旨以布衣充缉熙殿应制,又充东宫讲堂掌书。其子陈世崇《随隐漫录》载度宗曾赞陈郁像,有“文窥